冀东皮影戏的历史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点击试试深度搜索
冀东皮影戏的起源
起源时间:冀东皮影戏起源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以魏力群等人为主的观点,认为冀东皮影戏产生于金元时期;另一种说法是产生于明代末期,传说万历年间,落第书生黄素志颇有才艺,通绘画,精雕刻,但屡试不第,出关到沈阳后创作了皮影戏。
起源背景:
明代时期,乐亭县自明代迁都北京以后,冀东地区的人口因迁徙得到补充,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加上明代政府对宣扬教化的重视,有很多文人为影戏编写剧本,使冀东皮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乐亭县地处渤海湾的滦河入海口,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朴实、文风日盛,河运繁忙、群众生活比较富裕,娱乐盛行,这些都为冀东皮影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时,明初洪武与永乐年间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使得乐亭县的移民来自山东、河南、江浙等地,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交融,如浙江的南戏、昆曲,山东、河南的民间说唱与当地的秧歌、民歌小调等民间艺术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乐亭皮影的表演,成熟的南方戏曲在表演服饰、戏剧程式、唱调等诸多因素上,对影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乐亭皮影在长期的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乐亭地域特色的民间戏曲形式。
冀东皮影戏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和事件
金代至明代:
金代影戏就有流传,到明代黄素志对冀东皮影戏的传播有一定作用。明代的冀东影戏行当已经齐全,并且有了曲牌和固定的韵律格式,乐亭影戏从宋代汴梁影戏,成型为有冀东特色的乐亭影戏或滦州影戏。明万历前后,乐亭影戏已臻成熟。
清代:
清初期:冀东(昌黎)皮影经元、明两代传承发展,至清朝初期基本定型成熟,遍及永平府各州县,并影响周边地区。乾隆年间进入北京,被称之为北京本路皮影。随着昌黎人去东北经商、习商者日增,昌黎皮影亦传至东三省经久不衰。昌黎皮影按用途可分为三类:表演类皮影、工艺品类皮影、收藏类皮影。
清中期至民国初期:这是冀东影戏的兴盛期。清代《永平府志》描述当时皮影戏的情景:“上元夕,通衢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可见当时人们对皮影戏的喜爱,皮影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清代影戏班社众多,分为职业班社和业余班社。乐亭有知名的四大影班:崔佑文的聚德堂影班、刘辅清的庆和堂影班、张攻璞的张家影班、史康侯的翠荫堂影班。清末民国,冀东一带各县影戏班有数十个,仅乐亭一地就有四十多个,兴盛非常。当时影戏兴盛的原因跟经济有一定关系。
革命战争时期:冀东皮影戏在革命战争中也发挥了作用,虽然搜索结果未详细提及具体的作用方式,但它在这一特殊时期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存在形式。
现代:
2006年,唐山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山市皮影剧团在现代不断发展创新,如1943年成立的唐山市皮影剧团(其前身是“新长城影社”),上世纪八十年代,剧团先后应邀出访了美国、德国、法国、希腊、奥地利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自2000年开始大胆改革,采用不拉幕的活动景演出;在演出中融合多种元素,如在新编短剧《梁祝》中融合了皮影、评剧、乐亭大鼓等元素,还进行了各种表演形式的创新尝试,如在《观世音传奇》中采用荧光戏和传统皮影戏相结合的演出形式,影窗内外相结合的表演等。但剧团也面临着后继无人传承、人员配置不全、员工工资待遇低等问题。
冀东皮影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和变化
明代:
特色:行当齐全,有了曲牌和固定的韵律格式,剧本创作受文人重视,开始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在表演方面,受到南方戏曲在表演服饰、戏剧程式、唱调等因素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具有乐亭地域特色的民间戏曲形式。
变化:从宋代汴梁影戏逐渐发展成型为有冀东特色的乐亭影戏或滦州影戏,是一个从相对简单到逐渐丰富完善的过程,在与当地文化及移民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变化。
清代:
特色:在清中期至民国初期兴盛,班社众多,如乐亭的四大影班等。皮影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喜爱的娱乐方式。在制作方面,昌黎皮影影人的创意造型,借鉴庙宇神像,通过扩大头部、眼部,加长上肢,形成独具昌黎民间美术特色的侧面造型和躯干的夸张结构,雕刻细腻,造型优美。
变化:从清代初期基本定型成熟后向周边地区传播,如进入北京被称为北京本路皮影,还传至东三省。从地域上不断扩展其影响力,在制作和表演形式等方面也更加成熟和多样化。
现代:
特色:一方面保留传统的剧目和表演形式,如唐山市皮影剧团在创新的同时坚持传统剧目保留和影窗使用;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在演出形式、元素融合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如融合多种艺术元素,采用新的演出形式(荧光戏和传统皮影戏结合、影窗内外结合等)。
变化:随着时代发展,冀东皮影戏在适应现代观众审美趣味的过程中,不断革新剧目创作、表演形式、光源等方面,但也面临着传承困难等新的挑战,如剧团后继无人、演职人员工资待遇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