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园地 > 名家谈诗

诗词格律讲座稿

作者:胡东光         发布时间:2013/12/30 9:51:57         人气:5476次

                      诗词格律讲座稿

          (2013年10月20日香港经典文化学会讲座)

                                 胡东光

 一、  声韵

 音乐性是诗与其他语言文字艺术形式最显著的区别所在。格律诗、词、曲的声律与韵律,自身就显示了他的节奏、声调和旋律。音乐是听觉艺术,其基本“形式要素”是声音的节奏、曲调、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表现于节拍、乐句、乐章、旋律等。诗与歌、乐、舞共生,所以具有极强的音乐性。

诗的音乐性是随诗体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春秋的《诗经》是最早的诗集,诗体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基本押韵,全都可唱,郎朗上口,没有其他格律要求。

战国楚辞,句式长短随意,押韵,也没有其他格律要求。

汉乐府也是可以唱的,以五言诗为主,押韵并要求声调一致,没有更多格律要求。

魏晋六朝,诗与歌、乐分离,只能诵读,就引发诗人们研究汉字本身的声韵规律;出现“四声”说、“八病”说,对诗的声韵提出许多要求,“四声”被后人接受,但是“八病”没能为后人接受。

至唐代,诗的格律逐渐成熟而确定下来。


汉字一字一义一音。字音,由声母和韵母拼读而成:

   声母:汉语拼音有21(23)个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q、 x 、zh、 ch 、sh、 r、 z 、c 、s (还有y、 w,与元音i、u发音同,不单独发音,只用于拼读)。声母无声调,置于韵母之前与韵母拼读发音。

   古人对声母分五音: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宋词原本讲求“五音”,因为发音部位不同,歌唱的味道也会不同,李清照等人因此批评过苏东坡,嫌他不辨五音,不分清浊,句读不葺;后来词只读不唱,只讲求平仄和押韵,只对字音的韵母及声调有要求,对字音的声母没有要求,也就没人讲求五音了。六朝宫体诗讲求之“八病”说,也包含一些对声母的要求,后人写格律诗也不讲求了。今人写作诗词曲,只对字音的韵母及声调有格律要求。

韵母:汉语拼音共有36个韵母:i、u、ü、er、a、ia、ua、o、uo、e、ie、üe、ai、uai、ei、uei、ao、iao、ou、iou、an、ian、uan、üan、en、in、un、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主要韵母24个:

单韵母6个:    a、o、e、i、u、ü;

复韵母9个:    ai、ei、ui、ao、ou、iu、ie、üe、er;

前鼻韵母5个:  an、en、in、un、ün;(主元音加前鼻音)

后鼻韵母4个:  ang、eng、ing、ong。(主元音加后鼻音)

   1、韵母与声母拼读发音,声母在前,韵母在后;个别韵母可单独发音并注音,如ā(阿)、é(鹅)等。

   2、韵母有声调,分旧声和新声,旧声有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新声也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a有四声:ā、á、 ǎ、 à(还有轻声a)。

   格律诗词讲求平仄。旧韵,平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新韵,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平声特点:扬,长,流畅;仄声特点:抑,短,费劲;平声仄声相间有序,和谐;反之,拗怒。

   有没有入声,不仅是新旧韵的差别,而且是国人现实语言发音的差别。今天存在写作格律诗词按旧韵、新韵双轨制局面。

   3、拼读。字音由声母与韵母及其声调拼读。如w与a 及其声调拼读:w ā(蛙)、w á(娃)、 w ǎ(瓦)、w à(袜)。

古人反切拼读也是这个道理,一个汉字的读音可以用两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拼读,即以前一字的声母与后一字的韵母及声调拼读;如南字,那含切,即以那字音(nà)的声母(n)与含字音(hán)的韵母及声调(án)拼读出来(nán)。

吐字归韵法将字音分解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音节;字头是发音的起始阶段,它包括声母和介音(韵头)两个音素部分;字腹是发音的中间阶段,它由韵母的核心元音充当;字尾是发音的收结阶段,一般由韵母末尾的元音,或者由韵尾的鼻辅音n和ng充当。如光guang分为gu、a、ng;字头gu由声母g和介音(韵头)u组成。(有利于准确理解正确的拼读发音。)

   4、韵母决定韵。旧韵(平水韵)分106韵部(平声30韵部,上声29韵部,去声30韵部,入声17韵部。格律诗一般用平声韵;古体诗四声韵部都用),新声韵分14(或18)韵部(韵部内按不同韵母划分细部,每细部分四声)。

   诗为什么押韵?同声为和,异声为韵。句尾停顿换气前押韵,循环往复,发音拖音一致,全诗和谐。句的节奏在顿,章的节奏在韵。(世界各民族诗歌基本都押韵;蒙语句首字押韵,也是一样的道理。)

   平水韵缺点:有些字今天发音已经变化,与古代不同了;分部不合理,有的同韵母同声调字分在不同韵部,有的不同韵母不同声调字归在同一韵部;韵部分的过细。(红楼梦香菱学诗,探春:“香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其实,十四寒部与十五删部韵母一样。)

   新韵缺点:不能完全解读古诗词声韵格律;约一半中国人的方言有入声(南方及部分西北地区);有些词规定押入声韵。  


   句、句读、顿、节奏。

诗句诵读,一般两字一顿(一小节);每一顿中,前一字轻拍,后一字重拍;结尾若是单字,一字一顿;这样句读,就有了节奏。如:

︱靖康︱耻  ︱犹未︱雪  ︱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效法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二一二二句式,这是骈文、赋文句式,不是诗句句式。

格律诗句读,也按两字一顿,平仄分布其间:

︱平平︱仄仄︱平平︱仄  ︱

分四声,分平仄,如:兵强马壮,风调雨顺,依次四声,阴阳上去,平平仄仄,读来铿锵扬抑,既有变化,又有规律,才美。



 二、  格律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今体诗,与古体诗相区别,包括五绝、七绝(均为四句),五律、七律(均为八句)和长律,一般押平声韵。

律绝基本句式二联: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绝格律均由此二联句式演变而来。

五绝格律有四种类型:

平起首句不用韵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起首句用韵式: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起首句不用韵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起首句用韵式: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格律也是四种类型,就是在五绝格律每句前加⊙平或⊙仄。

律诗格律也是四种类型,就是两首绝句叠加,在平起(仄起)五绝(七绝)四种格律之后再加平起(仄起)五绝(七绝)首句不用韵的格律。

长律格律还是律诗格律,按粘对规则增加一联或若干联律句,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对仗可不对仗,中间各联均需对仗。


格律诗规则:

 1、粘对规则。在对句中,出句与对句平仄对立,称为“对”(首句用韵就不可能完全对立,不为“失对”);后联出句第二字与前联对句第二字平仄相一致,称为“粘”;违反了称为“失对”、“失粘”。

 2、忌“孤平”规则。五言平平仄仄平句第一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要求平声,否则除了句尾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称为“孤平”,为律诗、绝句之大忌。(常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定格”并不完全对,应在忌孤平的前提之下。)

 3、拗救规则。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称为拗救。常见三种情况:

 a. “(仄仄)平平仄仄平”句第一(三)字用了仄声,第三(五)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相救(括号内是七言)。如“山雨欲来风满楼”,第三字“欲”应平用仄,以第五字“风”应仄改平相救。

 b.“(平平)仄仄平平仄”句第四(六)字甚至第三、四(五、六)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五)字改用平声来补偿,成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括号内是七言)。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句第四字“不”应平用仄,对句第三字“吹”应仄改平相救。

 c.“(⊙平)⊙仄平平仄”句只是第三(五)字用了仄声,成为“(⊙平)⊙仄仄平仄”,是半拗,可救(如b.)可不救。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出句第三字“几”应平用仄,可以不救,也可以对句第三字“秋”应仄用平相救。

 4、律诗对仗规则。

 a.律诗两句为一联,依次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的出句与对句要求对仗,平仄要求相反,词类要求一致。也有首联或尾联对仗的,也有颔联或颈联不对仗的,可视为特例。有流水对,一句话分两句说,对句独立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全,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有扇面对,平仄出句与对句对仗,词性前两句与后两句对仗,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白居易)。(对联对仗又不同,是两联平仄相对、词性相同。)

    b.对仗词类有九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副词、虚词、代词。名词还可以细分为:天文、时令、地理、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对仗有工对和宽对,同类词相对叫工对,如果工对影响句意,不如就以宽对。

 c.对仗忌“合掌”,即两句意思不要相似,更不要相同。古人讲求相异或相反,如一景一情,一实一虚,一今一古,一哀一乐,一叙一议,一时间一空间,一豪放一委婉,一纪实一幻想……

有比律绝格律要求宽些的,如乐府诗、竹枝词,半律半古。

也有比律绝要求更严的,一是“一句之中,四声俱备”,二是“第一句、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之末一字,不可连用两上声、或两去声,必上、去入相间。”(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这不是一般规则,若能注意,诵读会更动听。(第二条由“八病”说而来。)



  三、  格律诗


分析律绝格律与内容表达(诗学美学)的关系。

   例韦承庆五绝《南行别第》: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声韵格律:这是一首仄起五言绝句,首句不用韵,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单句结尾仄声、不押韵,双句结尾平声、押韵,没有拗句,所以读来十分和谐顺口。用上平五微韵,音偏弱,字多美,适宜深情、雅致诗风。五言诗句读,按二字、二字、一字分为三顿;前三句都是五言中最常见的二三句式,都按二字、二字、一字分为三顿,句尾三字结构不论是二一、一二、一一一,句读都按二字、一字分为两顿;结句特殊,为三二结构,但是句读仍按二字、二字、一字分为三顿。可见,有时平仄结构与句式结构并不一定一致。诗学美学:写离乡之情,却并不直说。前两句对比对仗,好似一幅望断飞雁的离乡画图:一人一雁,一南一北,一去一飞;令人思索:空间——万里——遥远,时间——三春——漫长。后两句两句一问:何时同归?离乡情思,深藏心底,以如此和谐的五绝声律,以如此鲜明生动的意象,艺术化地、委婉蕴藉地表达出来,真是情与美的完满结合。中国诗词就是言简意繁,言外有意,传递这样一种感觉。

例李白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声韵格律:李白性格豪爽潇洒,诗风飘逸,不羁束缚,格律诗少,古体诗多;但是这首七绝,平仄格律,极为严格,都是四三句式,加之首句入韵,诵读声调流丽,毫无人工痕迹。诗学美学:流动视角,四维视角(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空间转换,时间转换;无尽眼界,流动景象,如临真境;空间移动,景物递次,如随远行;自然语言,明快流畅,如闻天籁。王渔洋认为诗有四种高妙: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李白诗是“自然高妙”。吴昌琪:“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本述视觉,忽添听觉,“猿声啼不住”,诗仙奇思妙想。        

   例杜甫七绝《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声韵格律:平仄严格,抑扬顿挫;两联对仗,神奇高妙,虽然绝句不规定对仗,作为修辞,词类工对,兼为起结,功夫了得,也可以作为律诗对仗之标本。诗学美学:门窗视角,透视视角(古人常用技法),从小见大,由近及远;前一联写近景,动物、植物、颜色、动作、静态、动态,好一幅明丽初春景象,这样细致、安静的观察——心灵纯洁。后一联写远景,前一句:时间景象,静态景象,自然景象,历史壮丽之景象;后一句:空间景象,动态景象,社会景象,战后雄浑之景象;这样的眼界、境界——情怀伟大。中国诗词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见人格,此话不虚也!

   中国诗、画视角。杜诗,门窗视角,视角不变,一点多景;李诗,流动视角,视角变,多点多景(宋郭熙《山水训》:“山形步步移”);郭熙还提出 “山形面面看”,视角变,多点一景(如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种视角,各尽其妙。西方固定视角、透视画面。

   例杜甫五律《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声韵格律:仄起五律,平仄、押韵、对仗,无懈可击。五律风韵偏于高古,首句一般不入韵。下平十一尤部,韵音最为柔和,既不高亢,又不微弱,最适宜表达雅致、优柔、含蓄、飘游的情绪和内容(诗词学会去年纪念杜甫1300周年律诗大赛也指定此韵)。诗学美学:这是杜甫休官后,所投靠的好友严武又死去,无奈乘船离蜀东下时写的诗。起句写近景,微小细腻,情感平和;第二句也写近景,却进入孤独寂寞的氛围;首联两景句似乎展示自己,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寂夜孤舟一样落寞。颔联写远景,景句对仗,平仄、句式、词类极为工整,却是:一静态一动态,一宽阔一光明,其实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自己的孤独凄怆。颈联转为议论,论句对仗,也极工对,一否定(岂)一肯定(应);是正话、是反话?向有争议。仇兆鳌释义“五属自谦,六属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其实老杜心境极为复杂,这两句是互文,五句也有自解意味,六句更加复杂,休官原因,老杜确实既老又病,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失意。所以,越琢磨,越感慨,越发感受老杜情思深刻,越发欣佩老杜笔法奥妙。尾联结以沙鸥自比,引发读者无限联想。综述全篇:前两联景句,就是给你整体的感性印象(所谓绘画、雕塑、戏剧、电影感,让你亲历其境,进入这种环境、氛围;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领你进入春天美景欢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领你进入秋天衰景哀境),切不可以逻辑关系(定时间、定位置、定语法关系、定因果关系;如把颔联解释为:星光垂下照得原野显得很宽阔,月亮涌出来似乎随着大江流动)去解说杜诗景句;颈联情句,就是给你富含潜台词的论述,切不可限于字面意思去解释杜诗情句;尾联喻句,就是留给你天地飘零一沙鸥的意象,切不可以为仅是描写景物——这正是中国诗写景、抒情、化境的特点。

   例李商隐七律《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声韵格律:仄起七律,平仄无可挑剔,对仗美妙工整。晚唐律诗格律已经完全成熟,李商隐是晚唐唯美派诗人的代表,其诗写得最美,语言美、声韵美、格律美、对仗美、篇构美、形象美、意象美、意境美,而且文风特点是含蓄美、朦胧美。诗学美学:开篇起得奇,写锦瑟,思华年;颔联颈联对仗美,四典奇美;尾联结得妙,感慨生涯。其高妙绮美的诗法:一,托物写志。由物(锦瑟)到人(自己)回忆过去,妙在“无端”二字,透露悲苦一生郁结于怀的无奈。二,听声类形。琴瑟听觉——适怨清和,通感视觉——喜怨哀乐。《缃素杂记》:“黄朝英曰: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按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瑰奇迈古,信然。”三,情景纠结(无端)。景,一物转一物;情,一感转一感:庄生梦蝴蝶,美好却是虚无飘渺;蜀王化杜鹃,冤怨而又托付春心(杜鹃飞入都城,泣血鸣叫,劝继任国王怜民);沧海珠有泪,阴冷偏似海中月明(一典鲛人泣泪为珠,一典沧海遗珠似泪);蓝田玉生烟,阳暖竟可望不可及。四,朦胧含蓄。此诗托旨各说纷纭,但其诗化的形象和语言描述的美景,所感发的深切情感,是读者能深深体味得到的,结以“惘然”,意境朦胧。朦胧对诗词实在是重要,就像国画的“飞白”手法,以虚写实,以形写神,意到笔不到,笔虚意不虚。读者各有经历、情感、涵养、肺腑,读诗各有共鸣、感悟、联想、想象,这恰恰是诗词的再创作,是作者创作的延伸,是诗词生命的拓展。给读者自由阅读、感印、联想、想象、再创造的空间,是中国诗词独特的审美特点。叶嘉莹以为,若选一首诗代表中国古诗,就是这首。

   律诗篇章结构方法:杜诗结构,起承转合,四分法;李诗结构,首联写物,中间两联述典,尾联比喻,三分法;金圣叹点批律诗独有方法,把首尾放在一处,把两联放在一处,恰可用于李诗,两分法;但古人论两分法,多以前景后情;还有一气呵成的诗,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体法。

还有回文格律诗,如苏东坡《题金山寺》通篇回文: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顶山雪暗浪回潮。

潮回浪暗雪山顶,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其格律为四叠七绝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经过调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格律诗可以回文?(回文诗是最极端的例子,凸显古诗特质。)

一,汉字一字一音,什么句子都可以倒读出声来,印欧语系语言单词多音节无法倒读。

二,旧体格律诗语法灵活,允许省略、倒装、不按正常的语法顺序排列,主、谓、宾、定、壮、补可以交由读者自己去安排;有时不同安排会产生不同味道、导致不同理解,这往往恰是妙处所在。

三,格律诗允许拗救。

四,有些汉字具有多义性和多词性,如“轻”,轻声、轻生、轻松、轻视、轻羽,含义不同;如“晚”,名词、动词、形容词皆可;如“云霞出海曙”的“曙”,时间(黎明)、状态(天刚亮)都可以。

五,古诗有可解、可多解、不可解、不必解之分,讲究兴寄、含蓄、蕴藉、隐喻,追求言外意、韵外旨、余音、余味,以为描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虽有格律限制,但诗法灵活,诗人传意方式灵活,读者解读方式也灵活。


  四、  词、曲


   词,由格律诗演变而来,始于隋,兴于唐,盛于宋。随着格律诗发展成熟,追新求变,从格律诗中产生了词,也叫“诗馀”,不应理解为剩余,应理解为富余,是一种格律形式的增加。有曲可唱,归于乐府。词牌数千(清《钦定词谱》收2306个),常用数百,每一词牌有片数、句数、字数、韵数、韵类、句读的格律规定;同一词牌往往有不同格体、不同名称。词在宋代是唱的,所以当时的当行本色分清浊、五音、五声;后来只读不唱,只分平仄。词因字数多少,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别。刚开始出现的词都是小令,词谱都和律绝相似,句式平仄和谐;有些词增加了与律绝要求相悖的仄声韵。

例李煜《虞美人》:(及词牌格律)

       春花秋月何时了,        +-+︱――︱,

       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八句五十六字,填词时稍加注意,就可以把平仄调整得和七律完全一样。对比一下七律格律与《虞美人》格律:

       +-+︱――︱,        +-+︱――︱,

       +︱――︱︱-。        +︱――︱。

       +︱+――︱︱,        +-+︱︱――,

       +-+︱︱――。        +︱+――︱︱――。

       +-+︱――︱,        +-+︱――︱,

       +︱――︱︱-。        +︱――︱。

       +︱+――︱︱,        +-+︱︱――,

       +-+︱︱――。        +︱+――︱︱――。

显然,这阕词格律是由律诗格律演变而来,仅仅断句不同,若不分句,平仄顺序此词与律诗相同。律诗两句一韵,通押一韵,四个平声韵脚;此词句句押韵,两句一换韵,押了两种仄声韵、两种平声韵,四个仄声韵韵脚、四个平声韵韵脚;律诗每句七字,此词每句或五字、或七字、或九字;增加了句式,变化了节奏,丰富了音调旋律,平添了韵味魅力。词的生命力之所在,可见一斑。

格律诗的诗句是平仄和谐的,而词不同,增加了拗怒句式,平仄相谐的句式与平仄不谐的句式共存;格律诗只押平声韵,词调有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交错格、互叶格等;衍生出了长调,词调越来越多,渐渐发展为与诗并列的一大类文体。

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牌《水调歌头》格律: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仄,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长调讲究谋篇,此词内容与格律堪称完美统一。欣赏、写作长调词,应当先读词谱,可以体会到词的情绪、变化。先看此调格律结构的两大特点,一是全篇和谐:全词八个复句的后面分句格律一致,都以仄平平结尾(多为五言中仄仄平平),押平声韵;起二句、上半阕结二句与下半阙结二句完全相同;上半阙后五句与下半阙后五句完全相同。二是变化迭出:八个复句的前面分句都以仄声字结尾,句数、字数、格律层层变化;上半阕变化还小些,波澜起伏;过片,字数句式、平仄结构大变,浪涛翻滚。因此,此调上半阕变化小,下半阙变化大,但是仍然保持了全词的和谐。(如果比以交响乐,上阕好似起以行板,转以快板,又回到行板;下阕好似转至华彩,渐缓回到行板。)再看苏词内容结构,恰与此调格律结构变化完满一致。上片望月逸思,句式组合四次变化,五言、五言,转六言、五言,再转六言、六言、五言,再转回五言、五言。内容结构也是四层转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得突兀,问得离奇;“不知”二句,深入思索疑问;“我欲”句是想脱离人世、超脱自然,“又恐”二句又转担心归去(隐喻关注朝廷、思返汴京);“何似”二句,还是要留在人间;问、欲、恐、何,思绪开阖转折,情感波澜起伏,内容变化与格律、句式变化何其一致也!下片内容与格律,更见谐合:过片三连三言,节奏大变,突然加快,转写观月怀人;紧接着又变四言、七言,节奏再次大变,联想人间离别,感发议论;再转六言、六言、五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仗句式出现,感叹人生无常(词的对仗与诗不同,一不限平仄相对,二不避用字重复),论断“此事古难全”;最终回到起句句式、格律,五言、五言,首尾呼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发乐观美好的愿望,突破时间空间的阻隔。内容与格律,境界与艺术,物理与人事,哲理与情感,交糅融合,尽善尽美,不枉为东坡词代表作、古人咏月极品!诗词章法,苏东坡自谓如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郭沫若认为其内在韵律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可以说是“音乐的精神”。

写月,对比古代五大诗人:战国屈原,《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170问句,天人对话,无限探索,儒释道全无影响——自然诗人(论离骚是爱国诗人);初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海上明月共潮生”,离人怨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承宫体诗之绮美,破宫体诗之束缚——爱情诗人;盛唐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超脱尘世,幻想飘逸,仙风道骨——道家诗人;盛唐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狱中望月思妻,却写妻子在家望月思己,字字神功,句句伦理——儒家诗人;北宋苏轼,此词思想、情感最为复杂,诗词家、书画家、散文家、政治家、史学家、美食家、水利专家——儒道禅贯通诗人。历史文化,肺腑性情,差异何其大也!


曲,由词演变而来,兴盛于元代。元曲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作为诗体之元曲是指元散曲;散曲包括套数(套曲、散套、联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曲分南曲和北曲,南曲与词区别不大。北曲实用有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忠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曲有2000余曲调(曲谱),每一曲牌有特殊格律规定。曲押韵特殊,平上去通押,一韵到底。曲可在句中规定处加不讲平仄四声的“衬字”。曲谱规定了平仄的位置,甚至在特定位置(如句末一二三个字)定了四声,如“越调·天净沙”第三句结尾二字规定必用“去上”(如“古道西风瘦马”);“南吕·隔尾”末句尾三字规定必用“去平上”,等等,念起来别有味道。

例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也会围棋、会蹴踘(cu ju )、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不愧是元散曲名篇,诙谐、风趣、老辣,自负、自嘲、自乐。



  五、  小结


诗词曲声韵格律之基本规律:

一,音数律(亦称定字律)。诗句字数多少就确定了音节数(拍数、顿数)和乐句长短,句数多少就确定了乐章的长短。格律诗词曲多以五音三顿、七音四顿、四音二顿、六音三顿、三音二顿为主。格律诗句中两字一顿,语句句尾一字一顿;词曲相似,但有“一字逗”,即第一字为引领字,一字一拍,一般用去声,有力引领一句或几句,如“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之“叹”字、“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之“望”字;还有“二字逗”、“三字逗”,道理相同。(自诗经起,随诗体变化而变化。)

二,韵律。押韵的宽严和韵脚的疏密,就确定了诗词整体及各部分的节奏。押韵越严,循环往复的节奏性就越强;句子越长,韵脚越疏,句长拍缓,节奏越慢;句子越短,韵脚越密,句短拍促,节奏就越快。如满江红过片四句,岳飞词:“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每句三字两顿,四个仄声结尾,两个仄韵相连,节奏加强加快,适宜写慷概激昂的排比短句。我写此调《内蒙骑二师》“刀锋锷,金鞍勒;名声赫,军威慑!”四连仄韵,节奏更强更快。(自诗经起,随诗体变化而变化。)

三,声调律。古四声与今四声不同,但都分平声、仄声;平声声扬而长,仄声声抑而短,故诗多押平声韵,单句结尾不押韵、以仄声,双句结尾押韵、以平声;通过平仄声调和谐或拗怒的安排,通过诗律、词牌、曲牌规定的句式、调式,诵读的快慢、强弱、流畅或执拗、连贯或停顿、延续或转折,等等,声调变化加上节奏变化就构成了诗词的旋律。极个别诗句内容节奏与诵读(平仄)节奏不一致,照常按律安排平仄和两字一顿诵读。(自宫体诗起,随诗体变化而变化,唐律诗绝句、宋词、元曲成熟。)

音数律、韵律、声调律,都充分体现了对称与不对称形式美学的基本原理。中国格律诗、词、曲这种仅凭文字语言本身就具备的音乐美,是世界诗歌史上登峰造极、独一无二的。(儒家美学,中和为美;道家美学,有无相生;禅家美学,二道相因;所以中国传统诗词审美,二律背反,恰在似与不似之间、生熟之间、刚柔并济、豪婉兼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诗、词、曲的格律不同,趣味风格也不同:所谓“诗庄、词媚、曲谐”,诗追求文雅,多以文言;词富含情感,可加口语;曲通俗风趣,口语为主。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格律诗内涵丰富却又惜字如金,词曲往往就一情一景详尽描述;格律诗一般不允许重复,词曲允许;格律诗对仗属规则,主张内容、风格多样化,词曲对仗属技巧,且不求平仄对立,不避同字。

古体诗、白话诗虽然没有格律规定,但也是讲究音乐性的,要注意合辙押韵,语句顿数节奏,语音高低强弱,诵读快慢、停顿、转折,等等。至于散文诗,强调自然语感语序,往往不讲节奏、不押韵,体现的是别一种音乐美。

读、写不同诗体,应注意不同内容、格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