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永恒的丰碑

作者:徐托柱         发布时间:2018/4/21 8:27:12         人气:1567次

                          一座永恒的丰碑

                            ----读樊军《怀念父亲》有感

                                徐托柱

对于父亲,每个人都珍藏着无数个故事,这无数的故事象一串串闪亮的珍珠,构成了儿女心目中父亲的形象。

父亲就是一座无形的丰碑,永恒地屹立在儿女的面前,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人生。从而昭示着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我想,这是樊军老师《怀念父亲》的纪实,给我留下的第一感受。

作者的父亲英年早逝,虽然走了四十个年头,可是父亲的品行却是一座高山,令作者反复低吟,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至纯至深的敬爱。

父亲出生贫苦,生活饥寒交迫。年纪很小就去当“半拉子”劳力。唯一吃上的一顿饱饭,却是偶遇一次财主家的婚礼,是在帮着人家卸货得到的。可是父亲后来却“每每回想起此事内心仍感到有些愧欠”。

这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名中国典型的农民少年的真实面貌。它让人们记住了那段苦难的历史,也让今天的读者怀想着生命固守的美德。

不是吗?常言道:冻死不烤灯头火,饿死不吃劫来食。虽然作者的父亲帮着人家婚事装卸忙前忙后,也是用自己的体力换来了一口饭吃。虽然事情甚微,但让父亲的心理时常不安。

我不得不敬佩作者的父亲,从小就坚守着诚实善良,无功不受禄的人生信条。相比时下有些人吃私贪污,而且毫无“愧疚”地那么理直气壮,不得不承认人的道德底线的下滑。

当一个人失去了善念和廉耻,谁还能保证,他是否还有一个正统人的灵魂?

感谢作者,在无声之处,给我们树立了一面反思的镜面。它直接照到每个读者生命最深的底处。

作者的父亲16岁参军,多次立功受奖,身上布满了伤疤,却从不居功自傲,更重情重义,时常感恩。当读者读到,父亲曾乘车1000多公里,去看望曾一起出生入死正在患病的当年老首长时,把父亲做人的真正情怀表现出来。真的难忘这样的好父亲。

后来父亲转业到地方。他身先士卒,第一个报名到生活最艰苦的黑河工作。作者“童年的记忆就是爸爸经常下乡公出”,特别是1958年的抗洪抢险,落下了一身腰病,却依然坚守岗位。

父亲这种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勇敢担当,不正是今天社会呼唤的“公仆”精神吗?不正是咱百姓爱戴拥护的人吗?可是,现在有多少“官本位”的人,把安乐和享受留给自己,把发号施令当成权力的骄奢。这样的人,老百姓谁又能瞧得起!

父亲远远地走了,我看到了作者仰望父亲的背影一次次深情地回味,看到了父亲留在儿女心中的故事一道道人性的光辉。

我也看到了作者追忆父亲,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语言,看到的作者只是平静地诉说,表达着生命的真实,甚至连父亲的职位都没有渲染过。

作者的文风,犹如人品,也体现出作者极其赋有思想内涵的修养和深受父亲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家风影响。

父亲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早已使作者耳濡目染,也成为了作者继承父亲的人生财富:做人要做父亲那样美好的人,走路就要走父亲那样美好的路。我相信,这是作者在文字背后表达出来的心声。

父亲在上世纪“文革”,曾惨遭批斗游街示众。当作者亲眼目睹父亲被歪曲迫害的场景,谁会知道作者独特的感受呢?也许作者躲在角落不敢和父亲的目光对接,父亲曾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为何却成为了被人宰割的“反革命”呢?

人间的是非颠倒,对于一个成长的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生命的劫难。

但是,我相信,作者无时无刻默默顶着风雨与父亲携手同行,因为生命的正义,是任何激流永远冲不毁的堤坝。

我读到此处,不禁想到当生活的磨难到来的时候,决不能产生怨恨或者仇视,更不能自暴自弃,或者随波逐流,而应该把它当做一场生命的磨砺,忍辱负重,抬头向前,去闪光生命的正信,去纯清生命的内涵,去怀有希望看到未来的曙光。这才是一个人正确的人生态度。

后来,由于珍宝岛事件,作者全家后撤举迁。由于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作者回忆着父亲带着他去捡锅炉烧过的煤渣,去收割落在地里的柴茬。作者写道父亲“自己言传身教培养了如今的我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这是家风,也是国道。当前我们正在走向小康的路上,虽然物质不断地丰富,后来的人很难体会那些曾经困苦的日子。但我们也要倡导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因为这些无不凝结着国运的盛衰?不是吗?

父亲的人生,留给了作者一串串美丽的脚印,父亲的道路,也为作者谱写了一曲曲美好的怀想。有这样的一位父亲,是生命的幸福。我为作者感动。

我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意义,就是能够成为他人路途的一盏心灯。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添柴助燃更多的明亮温暖;在功名利禄诱惑的面前,要退一步看淡看轻,这样才会拥有生命至善至真的水秀山青。我想,这就是一个好人的标准。

作者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

上世纪他负责知青协调工作。他看到一位上海知情住院,身边没有家人陪伴。他却回家炖上一锅鸡汤给知青送去,在单位调工资的时候,他明知自家老伴生病,家庭也不富裕,他却把工资的指标让给了同事。

父亲对家人要求很严格。一次作者想用一张公家的信纸写字,却被父亲拒绝。父亲说“这是公家物品,家人不能随便用”。

是啊,从小学接受廉洁自律的教育,不沾公家的一丝便宜,这样长大的孩子,将来必会是什么样的人呢?答案自明。

如果能够做官,我想,他也是位人民拥戴的清官,如果成为一位老百姓,我想,他肯定也是一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咱们的国家和民族,必将多多收益,以及能够把生命的美德延续子子孙孙。

我和作者素不相识,当我读到《衡水广播电视报》2018年4月13日第15期樊军老师《怀念父亲》的文章,引起了我生命的感动和情感的共鸣。

感谢这篇文章的思想艺术魅力,带给我一次人生深层地思考:如何做个好人?如何成为作者的父亲那样“难得的一位好人”。这是我推举给大家最值得关注的原因。

是的,父亲是我们生命的一座永恒的丰碑,一条美丽的路,一盏明亮的灯,他屹立在作者的眼前,延伸着脚下的路,点亮着心中的美好。

作者怀念着父亲,其实也在自勉。我相信,这篇文章对我们重建社会的道德体系,将具有重要的积极现实意义。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