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台系列之一---走过诗经台

作者:徐托柱         发布时间:2016/7/9 9:32:11         人气:1620次

                   黄土文化结缘诗经台系列之一

                            走过诗经台

                              徐托柱

在我的生命的旅途,有三个亲人和我始终分不开。每当我写下乡愁的时候,我的文章总会出现他们的名字:奶奶苑居安、父亲徐秋荣、母亲王玉冕。现在,父亲和没有见过面的奶奶都已经走了,但我时刻感觉他们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头顶有他们的星星,在我的背后有他们的眼睛,在我的心上有他们的霞光……母亲还健在,在我的耳畔有母亲诚恳的叮咛:做一名不愧天地的黄土人。

我需要写下他们,写下他们和这片黄土地的过往,写下他们流淌在我生命血液里的黄土的感情和思想。奶奶苑居安是饶阳抗日模范,长着一双大脚,经常传递情报。她到过安平、安国、小范、献县等很多地方,宣传抗日,联络当地抗日武装,运送军需,护送八路军干部和伤员。父亲徐秋荣十七岁加入了共产党,是勇敢的游击队员,曾做过余明(饶阳河伯人,又名孙志会)的地下交通员,两次被日军搜捕,惨遭酷刑折磨,从没有出卖共产党和八路军情报,终身却落下了残疾。母亲王玉冕十八岁从苌留吾村嫁到影林村,就跟着这两位“野人”过日子,抗战的时候,经常做军鞋,站岗放哨。有时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剩下一口饭,给县委落脚的领导们吃。他们的家成为了最坚强的堡垒户。现在母亲九十五岁了,她很少再提过去的事,我猜想,也许是自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他们掩护过的干部们当做了大官后,几乎很少回来看望过奶奶父亲母亲的家。也许是我的狭义,母亲已大彻大悟了。她嘱咐我,一切都过去了,老的老了,死的死了,别再提了。我记住了,我相信,在我的写作生涯中,今天也是最后一篇关于奶奶父亲母亲抗战的文字。是啊,为什么不让死去的或活下来的安心和平静呢?我也不想再打扰奶奶和父亲。

可是,有些过往还是需要写下的?例如,奶奶和父亲、母亲都曾经到过诗经台,参加过抗日的活动。他们走过诗经台,是扛起民族抗战的大旗,帮助八路军传递情报,开会,锄奸。他们走过诗经台,是担负一位黄土人的责任和道义,兑现生命的忠诚,勇敢,正义,善良,无私和美好,是为了以后的子孙都能上得起学校,住得上新房。他们走过诗经台,是把头颅掖在了裤腰带上,用生命的代价保护和延续古老的神州文化不受伤害。仅有这些吗?父亲曾给我说的还有许多。这是我最早听说过的诗经台。

奶奶信毛苌,每逢诗经台庙会,都会带着父亲去给毛苌上香。爷爷走的早,奶奶因为不识字,在一次“画字按押”的官司中输了。也就从心里想培养父亲成为一名识文断字的文化人。父亲七岁的时候,奶奶把他送到私塾,仅上了一年,因为交不起学费(那时一年的学费是给教书的先生提供几斗小米),父亲就跟着奶奶你下地做农活了。

父亲很勤奋,很聪明,走到哪里就找识字的先生,用树棍当作笔,请人家教学写字。后来父亲,居然能写文章了。当抗战爆发以后,可派上了用场。他给八路军画交通地图,画岗楼布置,写情报,写抗日标语。后来做了生产队长,当记工员,算播种种子数量等等,都离不开了。1999年他在去世的之前,还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口授与我。当时,我都点不屑,我记得小说的故事中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叫翠莲。这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礼物。有一天我也将把它翻新出来,面市读者。也许,当年父亲走向诗经台的时候,他对毛苌先祖也发过誓愿:当打走了日本鬼子,他要重新读书,重新修建诗经台。而且当他有了孩子,再苦再难,也要完成奶奶的心愿,培养出徐家的一位文化人。

母亲说,她小时候也经常走七八里到诗经台,去拾麦穗或捡黑豆。她说诗经台北边有个大齐村,刘老生家的麦子很强,刘老生很慈善,有时给帮工一升麦子,算作酬劳。

这就是我最早知道的诗经台三个字。当我七岁的时候,哥哥带我去南岩村看大姨,我记得走下滹沱河南堤,向东北穿过很长很长的柳树林,走到诗经台都要休息休息。那时的诗经台还露出地面,还能看砌垒的一块块青砖,上面已无建筑物,周围长着不起眼的庄稼。哥哥好象谈起,这是一位圣人住过的地方。回来的路上,大姨总会叮咛,你们到了诗经台,要有什么事,就去给诗经台的老神仙磕个头。有什么事?无外乎口渴饥饿车子扎破了胎。我暗笑大姨的愚。

这就是我最早走过诗经台的事。我1986年,我当时十九岁做为年龄最小的一位扶贫工作队的成员,来到了离诗经台五六里地的大齐村。我那时除了工作,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写文章,工作队的驻地是刘英家的三间砖房,经常有老人们来串门。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了诗经台。因为我第一次听到了诗经台毛苌传诗、诗经台的故事、上方台、仙春台、龙母庙、纪晓岚点主等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我感觉这是一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我要有一天把它们记载下来。这是我的心愿,留给后人。

这个愿望存了三十多年了。在今后的篇章中,我会跟随我的记忆和走访搜集的材料,重新再写我听说过的诗经台,我的这一方水土的百姓世世代代传承的诗经台。

啊,诗经台,我来了。

我将跨越两千多年的脚步,再次踏上你的这片热土,写出诗经台新的传奇。

                      请看下一篇《回望诗经台》>>>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