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文集 >

京剧艺术的圣殿——天津中国大戏院

作者:李海涵         发布时间:2013/9/26 9:51:27         人气:3454次

                  京剧艺术的圣殿——天津中国大戏院

                                 李海涵

   自古以来,在梨园界就有这样的说法:北京学艺,天津唱红,才能到各路码头去闯荡。可见,如果不能通过天津这一关,是很难成为被公认的“好角儿”的。而天津的“关口”所在地,便主要是中国大戏院。与此同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行内的趣话叫作“唱红中国,中国唱红”,这就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大戏院在戏曲艺术表演交流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大戏院也由此享誉海内外。为此,天津中国大戏院和上海天蟾戏院、北京长安大戏院并驾齐驱,成为我国戏曲艺术活动的重要阵地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品牌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确定为“空中剧院”三大演出基地之一。

   二十世纪初,天津已有了相当浓郁的文化氛围,无论是民间曲艺、西洋话剧、地方戏还是大戏(即京剧),有一大批“懂戏”的观众,大大小小的戏园子有几百家。正因为如此,天津当时被定位既是全国的工商码头,也是各类艺术演出的“码头”。但令人遗憾的是,那时的天津虽然有一流的鉴赏水平和氛围,有一流的精通酷爱戏曲的观众,却没有一流的戏院。1934年,周信芳先生到天津巡演,在他与天津商界名流中的戏迷一起进餐时,感慨万千又不失委婉地表示,天津乃商贾云集之重镇,名家荟萃,文风古远,如果没有一座像样的大型剧场实为憾事。他还说,天津若有了好的戏院,自己会经常地到津门献艺。席散之后,当时被称为“天津八大家”之一、开办惠中饭店的孟少臣先生最为心动,立即主动牵头呼吁工商界人士,为天津创建一所全国最高规格的戏院集资。孟少臣的提议立即得到了天津工商界人士的积极响应,纷纷慷慨捐资。就这样,在短短的时间里,孟少臣募集到了50余万银元,并向社会公开出售股票。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巴黎和会首席谈判代表顾维钧先生闻此讯后,自愿出让自己名下当时法租界二十号路(即今现哈尔滨道天增里旁)上共2700平方米的地皮,做中国大戏院的基地。与此同时,孟少臣听取了周信芳的意见,聘请法国工程师荣利作为工程的设计师,于1934年开始施工。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五层建筑,其外外檐立面采用朴素简洁的設計,只局部加以装饰,以求与当时已经建成的劝业场、渤海大楼、惠中饭店、交通饭店等天津标志性建筑遥相呼应。中国大戏院拥有2200余座位,楼下分为前、中、后排;二楼正面设30个包厢,东西两侧设特别座,包厢背后为前后排;三楼设散座。剧场内没有一根顶梁主柱,不影响观众视线,而且音响效果很好,演员不需要话筒,坐在三楼最后一排的观众仍能听得很清晰。场内屋顶和二楼墙壁上装有磨砂玻璃灯,光线柔和,让人感到非常舒适愉悦。值得一提的是,孟少臣还投巨资安装了两部美国奥的斯公司生产的电梯。这在当时,不仅天津少有,在全国也鲜见。大戏院落成后,这两部电梯也成了“一景”,前来参观和乘坐的人络绎不绝。这一选择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了如今稀有的历史“文物”。因为它是奥的斯的第一代产品,虽历经70多年连续运行不损不坏。美国奥的斯公司曾三番五次来人协商以新换旧,都予以谢绝。因为这两部电梯已成了中国大戏院生命的一部分,电梯里不知留下了多少大师的足迹,记录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它也许可以见证奥的斯电梯的质量,但它更见证的是京剧艺术在中国大戏院的灿烂与辉煌。

   1936年8月竣工的大戏院,其建筑之完美,设备之考究,堪称华北一流。初时起名为“天津大戏院”,后又改为中国大戏院。1936年9月19日,中国大戏院开幕盛况空前,包括市长张自忠在内的2000余名嘉宾参加了开幕典礼。下午5时典礼开始,先由孟少臣夫人剪彩,来宾由中央、左、右三门鱼贯而入。马连良在戏台上行揭幕礼,舞台设置宫殿式布景,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台下来宾掌声雷动。总经理孟少臣做了简短的开幕词,市政府秘书长代表市长致祝词,最后由马连良代表中国大戏院致谢词。至此,典礼告成,奏乐送客。晚七时半开锣演戏,在马富禄的“跳财神”、马连良的“跳加官”后,马连良、姜妙香、茹富惠、刘连荣等主演了《群英会》、《借东风》。开幕首期,马连良的“扶风社”连演18天,场场爆满,戏院净得纯利2万余元,可谓开市大吉。第二期是梅兰芳剧团演出24天,同样是场场客满,戏院得利7万余元。戏院还清外债后,在剧场东西两侧又建造了配房,从此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国大戏院还分期邀请了全国著名京剧演员来津轮流演出,双方议定以12天为一期,如演出剧目受欢迎,上座率高,还可继续演出半期或一期,每一期包银按10天计算,星期日加演日场,不另付包银,但负责演员食宿和接送。戏院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服务措施。所有女卖票员、男招待员都要经过考试才能录用,女招待员着白色学生装,男招待员着白色中山装式制服。观众一进大门,便有两名童子拉开大门热情迎宾,二门前两旁设有售票室,对面有存衣物室和小卖部,小卖部备有烟、糖、水果、瓜子等,观众可随意选购。另设两部电梯供观众上下楼之用电梯旁有电话室,观众还可随便使用。观众凭票人场后,服务员按号为观众找座位,入座后有茶房为他们倒茶。该院取消了有碍观众还妨碍演出效果的“手巾把儿”,还取缔了小贩在场内向观众强卖小食品,不许茶房占座位加价售票。为了保持场内秩序,特设了专职稽查人员。二楼设会客厅,备有皮沙发、圆桌和圈椅,供观众休息、会客之用。客厅中间两根顶梁主柱上悬挂着尚小云、周信芳等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巨幅剧照。这样的服务和设备在北方是独一无二的。自此,在中国大戏院在首任经理孟少臣先生的精心策划、经营管理下,经常是名角会聚,好戏连台。

   京剧大师们钟爱中国大戏院,中国大戏院曾做过这样的记载:1936年9月19日来演出的是马连良,1937年4月来的是周信芳,1938年李少春在这里首演《新天河配》,1939年宋德珠在此演出,1940年言慧珠、金少山与天津观众见面……,他们的光顾,使中国大戏院成为华北地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型戏曲演出场所,因此声名大噪。当时,中国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等各派名家不断光顾。此外,又有“评剧皇后”白玉霜、名家刘翠霞、新凤霞、河北梆子名家金宝环、银达子、“豫剧黄后”马金凤以及越剧、川剧、晋剧、汉剧、吕剧等众多名家、名流到此献艺,许多戏曲演员都是在此演出后在大江南北名声大震。

   解放后,中国大戏院曾经多次进行了的修建和改造,现有座席1077个,舞台灯光、音响、机械控制系统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标准。近年来,中央文化部直属和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百余个京剧、地方戏、歌舞、交响乐、话剧、曲艺、杂技等艺术表演团体先后在中国大戏院进行过演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日本、法国、美国、俄罗斯、墨西哥、巴西、埃及等国外戏剧、艺术表演团体也都竞相来此献艺。改革开放以来,面临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中国大戏院冷静思索,理智分析,积极主动进入市场找准自身市场定位,蓄集能量,加强实力,参与市场的更广大空间。积极开发各类戏曲、艺术演出,在依法经营的条件下,建立规范的演出秩序和程序,扬长避短,全力投入演出市场的组织、投入、开发和完善,使演出活动健康,正常的发展,使中国大戏院的服务、管理真正达到观众的满足于需求,真正成为天津市的一块金字招牌,使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标志性演出场所在广大观众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