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文集 > 蔺洪柏先生诗文集目录
观光要为同胞带去什么
蔺 洪 柏
台湾“行政院研考会”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有33%的公众对大陆赴台旅游观光的游客“有不好印象”。(5月10日环球日报)看到这样的消息,象倒了“五味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令人遗憾的思维油然而生。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大陆去台湾观光的游客会越来越多。去宝岛旅游观光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但观光时为台胞带去什么,却是值得思考的。
能在第一时间实现自费宝岛旅游观光的愿望,应当算是经济上的“富人”了。但换来的三分之一台胞的“不好印象”,是我们没有思想准备的,值得让人深思。它直面地告诉我们,经济富不一定精神富;生活方式与现代接了轨,文明道德传承的与现代接轨,却不象生活方式接轨那样简单、容易。古人讲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往往不是一、二代人的事情。像西方发达国家的绅士、贵族,决不是单纯有钱、有学历、有地位就可以达到的,它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综合体现。
还应当看到,由于半个多世纪的信息隔阻,海峡两岸同胞在一些观念、理念上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尤其是台湾的一些年轻人,更是缺乏对大陆的了解,对民族的了解,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娘生十子,各不相同”,这很正常。我国有56个民族,东西南北,各有各的习俗,也并不奇怪。问题在于旅游观光要“入乡随俗”。不但观光,更要“观察”。要随时随地懂得尊重风土人情,尊重同胞习惯;随时随地弘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优良传统。通过短暂接触和件件小事,体现民族的君子风范,看到相处的和谐理念,感受仁者的谦虚精神。这才是我们赴台观光要为台湾同胞带去的真诚、善良与美好。
我想,台湾“民调”所呈现的33%台湾同胞对大陆游客“有不好印象”,决不会是因为大陆平均生活水平比台湾低或其他物质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它原因。如果观光游客中少一些曾出现过的“到此一游”现象,或许“有不好印象”的百分数没有那么高。
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要通过台胞对一些人“有不好印象”的实例,举一反三,上升到实现“一国两制”的高度,教育大陆公众“勿为小善而不为,勿为小恶而为之”,采取有效办法,确保赴台旅游观光成为文明观光、温馨观光、融合观光、展示观光。
期盼再出台的“民调”能降低“不好印象”的百分例,并能够让人们知晓“不好印象”的“份额”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