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调整汉字势在必行

作者:蔺洪柏         发布时间:2013/5/19 17:00:01         人气:2300次

                        审视调整汉字势在必行

                                  蔺洪柏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科学院有关方面通过论证将对汉字规范进行调整,日前,一些专家也曾发表谈话表述观点,见仁见智。

汉字简化始于50年代,简化后的汉字从繁体平均15画缩减到10画。这对于汉字的识别、书写、普及,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半个世纪以来,简化汉字培育了几代人,在大陆地域已形成主流文字。因此,汉字简化成绩是主要的。但随着简化字的应用实践和与港澳台交流的需要,日渐暴露出一些简化字的弊端,像“心脏”与“肮脏”同用一个“脏”字,“子曰诗云”与“彩云”同用一个“云”字,都需要进行必要的审视与调整,这是汉字应用的与时俱进,日臻完善,国人不必大惊小怪,更没必要借此而大发感慨。

为保证新的汉字调整平稳成功,让国人在心理上认可接受,避免出现文字“折腾”的感觉,有几条民意是应当引起重视作为参考的。

一是要“大局”稳定。没有必要动全盘,只是对实践中显露出来的“蹩脚”简化字进行审视调整,用网民的话说叫做“小调大稳”,维持大局,无损大体。二是不能走极端,既不能“删繁就简”,更不能“删简复繁”,要从已成定局、已经习惯的实际出发,尽量尊重几十年文字改革成果,减少新的文字识别与书写困难,更应避免在文字使用上出现新的“代沟”。三是用简识繁、简繁通用。这样做有利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需要的人群对汉字的使用要求,并且经历一段时间“磨合”以后,会实现汉字繁简的同化。这样,不但解决了与国际、与港澳台文字交流的“异化”,同时也给书法、艺术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更加凸显中国汉字的丰富文化内涵。

总之,汉字彰显了我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对于她的审视与调整当慎之愈慎,宁可晚出台,不可轻出台,以确保大陆、海内外对她的认同。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