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教材的岂止是鲁迅作品

作者:蔺洪柏         发布时间:2013/5/19 16:44:20         人气:2074次

                   淡出教材的岂止是鲁迅作品

                                  蔺洪柏

近期,关于鲁迅的种种话题接连不断:中学语文教材中将减少鲁迅作品;其故居也面临被拆除的威胁。鲁迅,这个中国人熟知的名字,是否将要从我们脑海中抹去?

目前,在一些学生中流传着一种说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切不可当做笑谈听,等闲视之。细想想,这岂不是教育的悲哀?“读鲁迅”是几代人的成长经历,包括主张“撤鲁”人氏。鲁迅精神养育了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就对鲁迅作品妄加指责,岂不忘本?

据说“撤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鲁迅作品“难懂”。过去,把读书比作“寒窗”,就是因为学习是个苦差事,没有“发悬梁”、“锥刺股”精神是难以做好学问的。部分学生中的“三怕”,实质就是怕吃苦。教育的责任,同样要坚持正确导向,决不能迎合社会不断显露出来的负面现象,学生怕吃苦,教育就“减压”。否则,不止“富二代”,恐怕“穷二代”也要出问题了。

“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变化往往折射着时代的变化。”一位教育专家的说辞颇具“撤鲁”的代表性。这样的观点不能全无道理,但当代最具名望的作家和作品,能取代鲁迅或与鲁迅这样重量级的大师同日而语、并驾齐驱吗?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在他们国家都不曾“过时”,为什么中国文坛上的一代宗师会过时呢?只能令人掩面深思。

鲁迅作品的深邃思考、春秋笔法和特定的写作环境,没有一定的学术积淀,难以体验其中深意。与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浅尝辄止、鹦鹉学舌更是不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鲁迅作品恰恰是合适的选择。说鲁迅作品过时,应该讲是还没真正读懂鲁迅作品。《诗经》、《楚辞》、《离骚》、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深奥的经典之作,不耐寂寞,没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苦学精神,是难以读进去的。如果把这些尽行删除,中国文学史和语文教材里还能剩些什么呢?

时有所闻的“撤鲁”之声,引起人们对教育模式的某种担忧。那就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以轻浮取代沉重,以低俗取代崇高。任如此价值取向发展,后果十分可怕。一个不重视思想的社会,一个轻飘飘的社会,一个把精力用于玩文字游戏的社会,又是相当危险的社会。

在纪念鲁迅时,郁达夫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郁达夫的话至今仍具有醒世、警世意义。

因此,我们说淡出教材的不仅仅是鲁迅作品,还有支撑民族进步的某种精神。但愿有点权威性的教育专家在“撤鲁”时切莫数典忘祖。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