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文集 > 蔺洪柏先生诗文集目录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蔺洪柏
伴随皎洁月光的靓洒大地,人们又将享受到中秋节带给的幸福与欢乐。早在公元1076年的中秋,著名词人苏东波就写下了不朽的词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哙灸人口,千古流传,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积极、健康,有向上意义,反映自然界规律的华美章句,至今依然有强大的现实意义,鼓舞我们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珍惜美好、幸福的现实生活。因此,每当佳节来临,亲朋相聚,吟诵苏老先生的千古绝唱,更有一番情趣。历史长河流淌到21世纪,人们对于中秋的理解,又赋予了许多崭新观念。这些与时俱进、充满人文色彩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原始旧有的传统认识意念。
中秋节所彰示的是和谐、祥和理念。中国人崇往生活的圆满、和美,占据第一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秋节这一天,做儿女的都要尽量往老人家里赶,共享天伦之乐。亲友之间要赠送礼物,借时沟通。家庭饮酒赏月要根据条件,团圆饭不能不吃,它与大年三十的团圆饭同等重要。由此,便产生了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毛泽东笔下“吴刚捧酒”的故事。像月宫中的玉兔,寓意的是人与动物的和谐;诗人乐章中的月光皎洁、寒光玉盘,昭显的是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之,中秋节在人们心目中,是和谐、祥和的美景良辰。
中秋节又涵盖了丰实的包容内涵。从古代到到今时,中秋节导示给人们的是“千里共婵娟”和“不应有恨”。人生有欢聚,也有离别,与“玉盘”的有圆有缺一样,是大自然的规律,不必过分看重。只要心有灵犀,即使千里之遥,亦不仿“共婵娟”。如今,有多少儿女不在父母身边,或为莘莘学子,或在职场拼搏,或在国外发展,中秋节这一天很难与父母欢聚。对这样的儿女,父母的理解与谅解是对他们的最大、最好支持。亲朋好友一时不到的,也不必去计较。“人生若是常相许,又岂在朝朝暮暮”。打个电话,通个信息,足矣!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对于汶川、台湾地震灾区来讲,不同寻常。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的人们,由于中秋节的来临,很难不勾起对亲人的怀念。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推移,淡化、缓解悲痛心情。
古老传统,千年风俗,积淀了中秋文化,这是永不可磨灭的真善美。“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秋文化,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服务,在更广泛的领域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