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碎归仓》三、伴茗品

作者:萧维良         发布时间:2013/5/11 15:24:32         人气:2991次

                   《拾碎归仓》三、伴茗品


   紫荆艳


古来华夏惜花,嗜花,尊花乃艳美高贵之品性。今逢盛世,花事犹热。在喜盼香港回归有日的最初,大概是缘于思别之故吧,我竟想到,祖国北疆,被诗人郭小川喻为祖国花园中的腊梅,那么,我们那世称东方之珠的香港呢,该是祖国花园里的一株什么花呢?我陷入费神的思索中……

感谢电波从北京传来关于用紫荆花作为香港特区区旗、区徽图案的消息,这不仅让香港600万港人载歌载舞,举国同赞,也使我如愿以偿,减去了我悄悄惦记中的一件心事。香港回归指日有望,东方之珠有了象征自己的花——— 紫荆花;祖国花园里归来了,归来了本是园中秀色!

紫荆花,雍容艳丽的五瓣芳姿,其木多可药用、观赏益身两相宜。居于众香国,虽非独领风骚,但确是一首饱含团结意蕴的赞美诗———

有一个关于紫荆花的古老传说清新在耳:汉时,京都长安城里,住着一家田氏兄弟三人,因闹分家,约定第二天把屋前的一颗紫荆树也一砍为三。不料,次日紫荆树突然枯萎,长兄看了很难过地说:紫荆是闻将同根分离在悲伤。我们是一奶同胞,视分为快,难道还不如木之紫荆吗?兄弟二人共受感动,不再分家了。于是,紫荆枯而复荣,再现生机。唐人那首《见紫荆花》:“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国树,忽忆故园人。”就是借以抒怀,张扬手足之情不可分的友爱精神。

现实中作为紫荆花代表的港区港人,却始终不改维护整体民族尊严的信念,纵然抡起新界乡民正义的拳头,而最终,还是演出了嚼着清政俸禄的琦善在挑着米字旗的舰船和洋枪洋炮的野蛮威逼面前无耻地跪降;还是演出了顶着乌纱花翎顶戴的耆英等,在中国领海投下侵略铁锚的“汉康华丽号”上,于一纸叫《南京条约》的卖国文书上画押,鋳成国耻民恨。使紫荆花被无情地从祖国园中割去,且这一去就是一百年。这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啊!紫荆花,花开花落,但无一日不心向祖国,祖国也无一时不牵挂着,不牵挂着有朝一日紫荆能重回到祖国怀抱,这又是多么焦苦难熬的盼望啊!

时间的年轮碾至公元1997年7月1日,紫荆花,当以自豪的象征资格,在倒计时辉煌一刻到来之时,伴着五星红旗飘扬在祖国蓝天上,人们有谁不自然的想起那个响彻寰宇的斩钉截铁的声音:“主权问题不能谈判!”主—权—问—题—不—能—谈—判!这,这是凛然正义的宣告,这是国家富强的昭示,这是历史舵手的把握,这是洗雪国耻的一役。

与此同时,紫荆花在北京,在人民大会堂的香港厅也竟展风姿———那是香港厅一字排开的四扇大铜门的中间两扇上,各镶嵌着以紫荆花为图案的香港特区区徽。紫荆花,在十二亿中国人民议事的地方占有位置,受到厚待和礼遇。紫荆花在祖国大花园里是受宠的一枝。紫荆花回归告白天下:香港遭人宰割的历史结束了,香港又能自由地享受祖国雨露直接的滋润了,也更有了充分机会共同繁荣共同分享祖国花园的万紫千红了。

我赞美紫荆花,艳丽的紫荆花是同心花,是团结花。


                                美哉!长岛白堤


是谁?是谁在齐鲁大地悄悄地、悄悄地镶嵌了一颗如璞如玉的翠珠———那九屿群居的长岛。古来人们心向蓬来,或许不甚了解在为改革开放大潮唤醒的长岛上,还有一条颇富景观价置的且于发展鱼业经济至关重要的交通大道————条白色的千米长堤,姑且称之白堤吧!

白堤在浓浓的海腥味笼罩下,横贯浅海连接着比肩而立的南长岛与北长岛之间。长长的白堤笔直而规则,矜持而厚重。堤上行使着红色夏利和挑着鱼网急急奔忙的弄潮者……明朗阳光下欢愉无愁的色块构成好一幅恬淡和谐的海域风光。

堤,典籍上诠解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高岸,而白堤却是岛上渔民血汗垒起,是人民力量的凝结,是向往富裕的展示。而作为景观,许多人会想到西子毗邻的苏堤。可白堤没有苏堤那样历史悠久,它是在中国共产党擂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战鼓年代筑成。白堤也没有苏堤那样芳名远播,它只是经年累月默默地承受着人们踏着自己的脊梁去收获希望,去追求进步,去探索未来,去开拓新篇。不过,白堤真的有一个如苏堤有过那样的美丽传说。

据说,有一位生活在毛泽东身边的诗人曾见过白堤一面,是夜做了一个梦。梦见古远时,一凿石老人,因劳累病倒在长岛上,且被饥饿困迫得淹淹一息。岛上渔民就端来鱼汤喂他,送来牡蛎给他营养。石匠死里逃生了,竟忘记说一句感谢岛上的话,后来他走出岛,疚心不已,再回首时,又见渔民成群结队地浮游过海,把海的赋予送到岛外,才悟到了什么,便又回到岛上,凿石为碑,铭记渔民的善良和功苦。可谦虚的岛上渔民,都觉着无功受禄不值得盛赞,便齐心喊着 “咱吃海才赶海吆!赶海为天下吆!”把碑放倒了。碑正好架在南长岛与北长岛之间……

长岛千米白堤上,走过的每一渔民家里几乎都有一幢装饰豪华,内有彩电,外贴彩色瓷砖的住屋;屋窗上都有似在探出幽默笑脸特意露富一般的空调外机。当然,这些大工业家电杰作,差不多都是踏过白堤走进岛上渔家的;而都市餐桌上的海味鱼鲜,甚至当您用两指捏着唐山瓷羹匙品咂砂锅馄饨里的那些海米、紫菜,也或许是碾过白堤而来的……


                                  泰山路

泰山路,是攀登者的考场。

那天,我们几个人乘包下的汽车,从泰安城的泰安旅馆出发,坎坎坷坷碾过正在修路的公路,一到中天门下了车便有好心人劝我们,如果不坐缆车,行爬山之实,最好每人花两毛钱各赁一支竹竿,做爬山的助手。可我想。登山不易,但不独是年轻人的爱好,况且我未至打蔫之年,若要增一条腿助力,那无异于往龙钟老态上打扮。虽然人无能抗拒自然规律的制约,而精神支柱的倒塌,要比肉体上的瘫痪更有理由称为弱者。所以,我揣摩着几位同庚同路者的心理,似均有同感,便笑对墨绿墨绿的松山,无言地回报了好心人的劝言。

我从小生长在华北平原,没靠近过山,只在落下青纱帐时如望海市一般远远地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影,念私塾时老师领着远足上过一回名叫老山疙瘩的所谓山,实则那不过是山之曾孙的土丘。后来步入城市,又很少出远门,对山的感知,不过从《智取华山》一类的影视画面中填充认识中的一块空白,或是言传,或是书画给了我一点间接知晓,毫无实感。关于泰山,在我们老家盖房时,大都要在打地基时埋一块奠基石或上樑时贴一副横联,上书“泰山石敢当”,这便是我最早认识泰山的威严了。现在我真的要登泰山了,不用说精神最佳,劲头十足,登得虽苦而乐,读山感绿,说近道远,像经历人生最顺利的时期,便进了十八盘。

泰山路,山径四十里,宽宽窄窄七千级台阶,十八盘是七千级台阶中最陡,最险的一段,有石阶一千六百级,从乾隆题“岱宗最佳处”的对松山深谷升起,依山势曲折悬挂,号称“天梯”。站在梯上放眼仰望,南天门宛若一个“小盒子”放在云霄深处。我们在梯上攀登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只感腿肚发胀,膝盖酸疼,两脚迈步开始笨拙的如鼓槌。于是,我们改变攀登的方式,按“之”字形趋步攀登,想是以减少两腿弯曲的频率,实际上,不过是借助错觉自我安慰是了。这样,走走停停,先是十级一歇,后是五六级一停,再后来是一步一喘气。刚才在泰安城里,我只选吃了一碗如棒子面粥一样的早餐---- 卖食老翁先把一个鸡蛋破在碗里打散,然后从一个棉布套保温的桶罐里舀出一勺滚烫的粥状物,浇在碗里。像天津的豆浆冲鸡蛋一样。如今,这碗粥的有效成分留在肚里,水便从

浑身的汗毛孔里钻出来,去与泰山上空的密云会晤去了。

进了“升仙坊”,标志着已走完了“慢十八”,开始了“紧十八”。山路越加陡峭,险峻。我向上一看,盘道垂直的给人以生畏之感,而“小盒子”仍藏在云层里。这时,我腿上已如负重千钧了,好放不好抬,一抬一身汗。停住步,又被山风吹得透骨凉,难受极了,疲惫的真想躺下。我们便相互鼓励着,选取最有力的语言说服自己,想是,前进的每一步虽然都要付出劳苦,但每一步都是向上,都是在接近预想达到的目标。尽管这话每人都认可,可又难于说服和鼓起最初的精气神,甚至,有人要打退堂鼓,也有人一屁股粘在地上不想起来,抑或有人觉着一辈子独此登泰一次,还是上吧!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倒让我领悟到一个生活真谛:世上实践着的事,哪一样也比发誓言,立保证难得多。唯其难,可能就是最容易动摇,最容易退却的时刻。就在我凝视远山崖壁上那饱经忧患,仍神韵如常的千年古柏而沉入遐思时,有三三两两的泰山挑夫擦肩而上。他们步履艰难而富有节奏。一个个抖擞精神,赛着往上走,往上,好像到云里去赶“三月街”。一个挑着两布袋泛好的白灰的小伙子停在我眼前,他将布袋放在山路的拦墙上,歇腿时,两手不停地捶打布袋,让从布袋里多流出一些水分,以减轻再挑起时的负重。暂短时间里,我的几句热心同情的话引起他的好感,便向我吐露了一些家事----

在早,爷爷是石匠,整年在泰山上凿石头,临解放那年,他患疟疾,高烧过后,就进山为一个求福进香的老财刻石流芳。大字刻完了,只差标明年月日的“日”字没有封口,一口血喷在泰山石上,再也没有爬起来,那老财说石匠败了他的兴旺,分文没掏,便扬长而去。小伙子的父亲接替父亲进了山,不过不是靠两手挣钱的石匠,而是靠双肩求饱的挑夫。如今,他又接替父亲的竹扁担,往山上运送建筑材料,让生活今非昔比了,不光家电应有尽,餐桌上也是肉蛋海鲜常现。可他仍在“挑”更高的目标。我问他是每天进山吗?他回答说:“有时一天要上三次山呢!”我们听了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我又冒出了一句本不该问的废话,说:“你累吗?”他正经其事地答道:“累,往前奔日子,哪有不累的呢!”我哑然了。忽然,我疑惑起来,这莫不是哪位升仙的道人打发下来的随身童子,专为点化我们要不停地攀登吧!我凝视着泰山崖壁上的老松,虽经风雨岁月的洗礼,且更加坚挺,神姿焕发。一时,我们似乎增长了力量,平添了信心。

是的,攀登是人生的壮举,攀登是编织美好的秀手。于是,决心战败自我灵魂中的懦弱和惰性,向着向往的目标,攀登,攀登……

攀登,攀登,我们在停下脚步仰望时,“小盒子”变得的大起来,摩天阁近了,近了,山门两侧的“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绩;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的石刻楹联进入眼帘……

我们终于走在奔向玉皇顶的三里天街上,我们就要一瞻碧霞祠的佛光,就要一览无字碑的独特风格,就要一见郭沫若破解“风月无边”匾的真貌了。心中不禁升起一股胜利后的兴奋与欢慰来。这时我想起这一件事:一位老师问学生是泰山高,还是人高。几个学生不加思索地说:“泰山高!”另一学生说:“人高。”老师问为什么。这学生说:“再高的山也会踩在人的脚下。”于是,这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人比山高的答卷,不正包容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勇于奋起的精神吗!眼下,我们已经站到了地球上一千五百米的高度,神圣的东岳奇山已经踩在了我们的脚下。

勿须说,攀登须有精神支撑,而精神的振起又基于对一定目标的追求。刚才我们曾碰上三位上山进香的老奶奶,经问,三位老人分别是年高八十五,七十一,七十三。他们怀里抱着供香,走在山路上虽累而欣然,信心勃发。他们说每年要上一回泰山。问她们为什么这般年迈还要如此登高。她们带着几分难为情地笑笑,说:“求个高寿呗!”可见目标的诱惑能量是不可言喻的。一个有志的中华儿女的目标自然不在这里,而无疑要在振兴中华大业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目标上。所以,已故中央领导人胡耀邦曾经极富感情地用“征服十八盘,登上玉皇顶”作喻体,抖起号召攀登事业高峰的大旗。

我们走在天街上,领略着那些在山下无法领略到的风光奇景,几乎须垂首方可看那云集云散----那黑森森的林谷中,云海在汹涌,在翻腾,宛若钱塘大潮澎湃的浪峰在咆哮,也如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马群在狂奔猛跑……

玉皇顶还在前头,我们仍须奋起……


                                    天街马莲草

春深时节,东岳归来,在天街上采撷的几绺马莲草栽到一个特意买来的瓦盆里。希望这山间来客在我家落户。它是我今年登高的实证,也可时时引起我对马连草曾为我童年生活增添过情趣和欢乐的记忆。

我生活在北国农村,对马莲草是熟悉的。记得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有一天,我在铺着芦席的土炕上一觉醒来,吵着要吃鸡蛋,祖母为难地告诉我,家里的鸡蛋都换了“取灯”(火柴),我不明白这当中有着贫穷的煎熬和困苦的挣扎,就在我企图用哭争食的时候,祖母端来一个挂绿釉的瓦盆,盆里盛着清水,水里泡着一个用马莲草编织的大蛤蟆,如真的一般大,我怯怯地抻起搭在盆边的一根马莲草。呵!这无生命的草编动物,如蹦如跳地跃出水盆,那用红豆做眼珠装饰起来的大圆眼睛,愣怔怔地瞧着前面,小腿支起的前身,朝前跃跃欲试,似猛地一下,扑将过去,吞吃那草叶上的小虫。我再一抻,它的脸转向了我,像对着我仰天鼓叫,又像惧我欲逃。我看着它,看着……。此刻我的娇狂与乞求全然没有了,代之的是满脸的嘻笑。祖母也从我忘情的神态中得到了慰藉。

打这以后,我常磨着祖母用马莲草编织一些小生物,有大肚子蝈蝈,长身子的蚂蚱,知了,仓鼠……每一件都形真神似,招人喜欢。这,成了我认识养育万物的大自然的起始。

待我年岁稍长,跟着祖母到菜园里去劳作,我见到了园田里生长着的马莲草,一墩挨一墩,长着长长的,厚厚的叶子,生长在畦埂上,当着浇园的井水流过来时,它首当其冲,护卫着畦埂不被冲刷,同时,它也得天独厚,获取格外充足的水分,所以,比在平原大地野地沟坡上生长的马莲草要叶长叶宽且厚实茁壮。当马莲草绽开一支支蓝中带紫的长形花瓣时,祖母常教给我,从根部连花掐下来,轻轻地劈开一片叶子,把根部放在嘴里一呼一吸,唧唧有声,如莺鸣燕语,极富情趣。我每每口衔着这天然短笛,会同几个小伙伴一起,响应着蓝天上飞雀的欢啾,向着旷野的大地跑去……。

大约在夏秋两季,祖母用韭菜镰把畦埂上的马莲草割下来,晒干,藏好,待用时取水浸泡。园田里收成的如韭菜等,到春起多用马莲草扎成綑,由祖父挑担到三里五乡去叫卖。祖父卖菜挣的钱,一个也舍不得花,说是攒着买药,可是我没见家里有谁患病,也不见谁吃药。解放后我才知道,祖父会配疥疮药,是祖辈传下来的秘方,对多重的疥疮都有奇效。祖父就是用卖菜的钱进北平城里购买配疥疮药的药材——— 据说,买药材不能在一个药铺里配齐,一则唯恐别人得着方,再则害怕官面追查配那么多药的去向,所以,在一个药铺里只能买一两味药,常常是得跑许多药铺,累的腰酸腿疼才能配齐。回家后,一个人关在西耳房里悄悄地配疥疮药。然后,扮成串亲戚的样子,把药装在褡裢里送给一个串乡锯锅锯碗的人,再辗转传到奶子房北边八路军那里。这时,在我大脑的屏幕上,映现着马莲草于伟大人民解放事业中的神秘趣闻,更富于济世的浓重色彩,以及美好形象和高贵品格。

五十年如烟流逝,我有幸与马莲草相逢在不平常的泰山天街上,便深情地采撷几绺回来,栽在特备的花盆里。 我给它厚爱,每天给它浇水,盼望它生长得蓬勃葱茏,梦中都见它绽开蓝中带紫的长形花瓣,那花把我带回遥远的童年。然而,睡醒后见花盆里的马莲草日复一日地枯萎。我百思不解,后经花匠指点,方有所悟:久在高山上的马莲草,早已不嗜水如狂了,岁月与环境培养了它,具有一种不忘柴门,不求厚予,不喜轿奢的品性。而我凭着旧有的观念认识它,宠待它,是我的落伍啊!


                              大潮声中看日出

南戴河,改革大潮中的又一新的工人疗养胜地。酷暑的一天清晨,我登上铁路招待所最高建筑物,东望日出……

黎明时分的南戴河,海风微吹,海浪细涌,海鸟啾鸣。放眼远处,可见早出的三两渔舟剪影,海边有踽步而行的寻觅者,在接受大海的恩赐。近前,百里海滩上,伫立着一座十分瞩目的飞马石雕,马,金黑色,其势,马头高仰,虚拟的两翅振起,向着万里长空奋蹄驰骋,勇猛腾飞,义无反顾,不可阻挡……。这是河北抚宁县五十万人民树立的县标。抚宁,古称骊城,骊者,黑马也,得名于城北峰巅巨石叠累,犹如骏马翘首嘶鸣之形象。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登临览胜,椽笔留下“天马山”,“天马行空”等摩崖题字,故今有天马山之称。然则,天马腾飞,唯一地之标,也实乃雄心进取之改革者象征,实是超越古来有之开拓者之丰碑。

此刻,天穹下的海面上,印着碧空,碧空上星星的隐身,恰似甘为无名斗士,但人们知道,星星是天上人间的奋斗者,每一颗星星都是那般明亮,每一颗星都是那般活跃,都在尽其显示自我价值,不遗余力地迸发热能,在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干,在磬其所有聪明和智慧,默默地为改革奉献大计……

也许,是群星的促使与呼唤,在海天连接处出现了由灰白而杏黄组成的斑斓色块,面积越拉越长,越来越宽,越阔越大,宛若大写意的彩笔勾抹出足欠规则的一片。终于,就在此处,就在此刻,看到了一个伟大诞生的壮丽景象———

红日初露,是一块如经火锻烧刚刚出炉的月牙式钢板形象。放射的火光越来越强烈,月牙渐成圆体,似被一个短粗的底座托着,而后,猛地一跳,脱离海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大约是由空气的漂浮和海水波动的反映,红日初升并非想象中的圆形定势,而我所见为长圆体,在其中间,还有一片黑影活动,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似鬼魅充当阻碍者角色,正值在施法作怪。然而,新生者出世的步履稳重却不停滞。约有十几秒钟光景,一轮红日全然成势,跨步而出。他是顺应历史趋向必然而出;他是适应众望的心愿毅然而出;他是背负信任者的委托勇敢而出……

红日,无私地把浑身的热能化作万点碎金撒向大海,大海才有了那样富有的蕴藏,才能那样富有,于是,他承受了大海的欢呼和掌声……


                                都市风景三题

  街心公园


津门城里,鼓楼以北,在街心深处镶有一块占地不足十亩的四四方方的小小公园。昔日,这里是盐务管理局盐道衙门的驻地。解放后,由人民政府辟成供人们夏乘凉,冬练身的娱乐休息场所,四方人惯成“衙门花园”。每天,晨曦初露,这里便开始活跃,早到的老人爱在围着红柱灰顶凉亭铺着的水泥甬道信步走圈圈,还彼此互道一声:“走几圈了?”或是略有愧意地答说:“晚了晚了。”或骄傲地回答说:“十圈了!”然后,便是祝贺式地赞许:“行,行,不含糊。”听得出来,都以走的圈圈多为幸,都以走的圈圈多作为自己身板硬朗的显示。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里,一般都是在早晨七时许出现人流活动的高峰,三五踢毽的,抬腿伸脚,驱得活起来的鸡毛毽子腾空如飞,练“易筋经”健身操的,云手浮游,练“形神功”的,在古乐悠扬伴奏下,静神若思,魂游仙境,还有练使枪弄棒的,抱拳踢脚的…… 多姿多式,十八般武艺,在这儿汇集。

练武过后,“老”字辈者,免不了三三两两,几人一伙,或倚着龙爪槐,或围着长青树,或坐在石凳上,说说笑笑,议论风生。而他(她)们议论的突出主题,便是社会主意越来越好的光景。许多在旧社会受过“莫谈国事”链条管束的老人,今朝嘴解放,更毫无顾忌地评说时政,品评头天晚上新闻联播的内容,评议不作为,乱作为的不肖公仆,更怒骂腐败的“蛀虫”。末了,也常常把话题归到叹息上来:“不容易啊!把国家治理得让人民满意,……”有时有人还指名道姓地戏谑:“老伙计,甭光发牢骚,下回我选你当国务院总理,让你知道知道当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家的沉重……”

一个干针织行业的退休工人说:“就拿咱们来说,到这来的差不多都是拿国家钱养老的,这可是亘古没有的呀!”一个人称耿大爷的矮个瘦老头,孤独一身,年轻时是中华火柴厂蘸药工人,他说,他至死也不会忘记解放前有一年,他得了一场大病,不能干活了,厂主假充仁慈拿两包人丹打发他回家。家里没有锅底下的,更没有锅里边的,只得两眼瞪着房梁挨饿,他说:“那是什么滋味啊!”如今,他到公园来,常把看病的单子带在身上,途中碰上同厂的人,便委托给带到厂里报销,然后,坐在家里就有人把看病所花的药费送上门来。他说,他很知足。是啊,这些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不愁吃,不愁喝,日子过得舒心,就是想长寿,多活些年,补偿补偿在旧社会本应尝到而没有尝到的甜蜜。

在这小小的街心公园里,最富有时代色彩的一角,是南开区东北角街委会组织的中老年迪斯科队,领队的是一位五十岁拐弯的王大姐。开始时,他自费花了六十块钱先把迪斯科学了回来,再当老师交给大伙。渐天她准时提着录音机先一个到场,扯起醒目的“中老年迪斯科队”大红布标,展示着她们这一群体的自强精神。之后,随着音乐节奏舞蹈起来,每个人都练的跳的十分认真,脚尖轻轻地点地,两肩左右摆动,都尽力纳入规范,显出队伍的正规整齐一致,而且跳得满足,跳得惬意,跳得忘情,好似欲把满公园的情绪都吸引到“风景这边独好”中来……

小小公园充满着生气。

小小公园正迎接着火红的旭日。


  巷口糖摊


津沽城里,临街的一条小巷的巷口,常年摆着一个小小糖摊。多卖些酥崩豆、五香瓜子、酸枣面、话梅肉、豆根糖一类招引小顾客的零嘴小吃。夏天,也卖初上市的切角西瓜———那瓜切得讲究,不论从哪个视角看去,都会使你觉着块大,籽少,显示经营者匠心独运;秋天,卖刚脱秧的卤煮大花生———那小茴香、大料瓣香味随着热气四散,溢满小巷,诱人嘴馋,堪称招徕生意的无声广告;冬天,铜锅熬糖,自制糖堆———只要你招呼一声是带回家孝敬老人,准会奉送一块洁白的拟纸膜,连同经营者的深情裹好才递到你手里;春天,小小糖摊的白搪瓷盘里,摆出了水灵灵的心里美沙窝萝卜和碧绿如玉的鲜橄榄,还有以作对比鲜丽的红玛瑙似的山里红———让赛过梨的廉价的大路货在燥风频吹的季节里,滋润过客的心田。小小糖摊在津门日益崛起的高楼之下,在风行茶色玻璃门窗的店堂一角,确是全无招人的豪华风采,但也使人在这儿寻觅到往昔市井生活中的一首诱人情丝的风俗小诗。

糖摊的主人是一位干瘦,花发的“老天津卫”,他父亲目睹过火烧南市粥棚的惨状,他父亲的父亲饱尝过租界洋人的皮靴,他,曾欢呼解放大军会师东浮桥,也享尽了滦河水的甘甜和告别了三级跳坑迁往新居的欢乐。当然,在他清苦而舒心的生活里,也因“红卫兵”曾慷慨地赠给他“资本家”的花冠,并因此“坐过飞机”,有过辛酸和泪水。然而,他与上辈乃至上上辈不同的是,他多懂了一条世间真理,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好!

自古商家以获利为本。小小糖摊虽然不超脱这一经营法则,但是,糖摊主人仍是这儿左右四方人眼里的可信赖的经营家,是孩子们的大朋友。

知晓者谁能忘记?那次江南无锡一个商贩向糖摊推销毛片画,因为价大无利,本无意成交,可推销者一定要塞给让看看成色。可一看,那毛片上满是呼之欲出的神鬼妖魔,顽凶贼子。每一张都是一堆“蝇屎”,这位干瘦,花发的糖摊主人皱眉了,可是,他却狠了狠心倾囊买下,却不是为获利,而是转身付之一炬。为净化大地,保护儿童的纯洁心灵,小小糖摊做出了大大的贡献。

还有,一年一度教师节那天,一位荣膺“小孩王”奖章的教师专程来到小小糖摊前,就是想看看摆糖摊的老人。他说,他将一生铭刻不忘,在那逝去并非遥远的过去,他曾举着一张十元劵来到糖摊,要买一张票的酸枣面。老人终究不是踩着方孔兄的刘海,便吃惊地蹲下来,询问他的钱是哪来的,询问他家住在哪…… 童口不开,老人明白了,于是,稍稍捧給孩子一点满足,晚上老人寻找着敲开了孩子家的大门,使眼前的育人的人受到了一次诚实做人的启蒙教育。

巷口糖摊,以独有的经营方式补给需求者以满足,又以独具风姿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城市中滞留一丝昨日风情,点缀一角独特风光。


  牛奶站


闹市晨曲中的一个地音符。每当玉宇沉憩一夜刚刚醒来的时候,牛奶站便开始忙碌,准备接待取奶的人……

如今,牛奶早已非昔日的稀罕品了,喝牛奶的人自然就多了。记得在五十年代,在学习苏联老大哥向往将来幸福生活时,常常用喝牛奶抒发感慨,说:“到那时,咱就可以天天喝牛奶吃面包了!”如今,共产党的好政策鼓起了勤劳和奋斗的翅膀,使当初视为遥远的好事都逐渐来到了眼前。不说那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少酸多甜的各式面包,不断增多的出现在市场上,这牛奶也越来越普遍地成为居民补充卡路里的寻常品。据报载:天津市1970年前鲜奶年平均销量为300万公斤,而今天可达到3200万公斤。一个市区的订奶户要比解放初全市的订奶户还要多的拐弯。牛奶站的设立正是适应这一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成为便民宗旨的一个服务点。每一个这样的点,约有订奶户上百家,多至几百家。仅鼓楼旧城区就有20几个点,可见订奶户之众,也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一个显见坐标。

早先订奶,多是由专人骑着前后挂着布兜的自行车上门送奶———每天清早,车至门前,随着一声:“奶!”便把玻璃瓶装牛奶放在订奶户门前固定的地方,并换走空瓶。现今,改由订奶户到牛奶站自取。虽然免去了坐等之乐,但是奶站设点多,就在附近,取奶十分方便,却是让人看到,取奶的人提着草篮或尼龙兜,踏着晨光,在长街,在小巷,脸上露出舒心的喜悦,精神上显出无忧无虑的美满。

上把年纪的人还会因订奶,取奶勾起与往昔那令人苦涩生活的对比,不是吗?在旧中国那人比黄花瘦的年月里,成宿地排队到天明,侥幸赶上粮店挂出“今日有粮”的牌子,为饥馑的家人挤回几斤棒子面,那幸运中有几多悲苦啊!当然,那样的日子以及主宰那样历史的奸人贼子,早已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人民所埋葬,且永无还魂之日了。

牛奶站,是在人民共和国40年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个小小的为群众生活服务点儿,却如三冬旷野里的一堆不灭篝火,看去是一个点儿,其实,散发的光,辐射的热,却是一片,却是点点深人心的一片片……

在这点点片片中,天津旧城东门里有个旧津道牛奶站。经常在这点上服务的是一为退休工人,叫刘会亭。说来,许多人可能与其有一面之识。那是电影《魂荡东洋》剧组到天津拍摄外景时,选中了一场牛奶站门口的戏。剪接到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是:矮屋,土墙,海外赤子坐在家乡的小板凳上,在追询当年离散的故人。居于画面偏左显要位置的那位圆脸、白头、矮胖老者,便是刘会亭老大爷。他临时被邀扮演一位群众角色,而他在影片里一如在牛奶站里一样淳厚、和善、殷实的形象,着实叫人敬慕。

算来,刘会亭老大爷在牛奶站里服务至少已有两千多个早晨了。在这日复一日的单调岗位上,他放弃了沿海和带状公园遛早儿的时间,冬天顶着星星来,夏天比太阳起得早,每早来到奶站抄手要干的第一件事,是做清洁卫生,七点左右开始发奶,可有时到十点还有没把奶取走的,刘大爷甚至时常守着仅剩一袋奶,也要等着取走,才肯离去,“内中自有辛苦在,却无怨言口上流。”订奶户里有一位盲人,刘大爷在百忙中,只要看到那探路杖伸进巷口,便不辞劳苦地急步把奶送出去,或趁别的取奶人顺便捎过去,尽可能给失明者多点方便。人们从这里取走了物质的养神佳品,也取走了世间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理解和温馨。

牛奶站,津门晨曲中的一个为人称道的低音符,抒情、和谐、温馨。缘是这里有刘大爷的热心肠啊!


                                   阳台会


阳台会,谁跟谁会?我跟麻雀会。

我家向阳的阳台,是我乐道的微型花园,年年夏天都要莳种一些盆栽草花,五瓣莲、草杜鹃、鸡冠红、草茉莉……,因此,也是麻雀欢歌的“芳草地”。每天天傍亮,三五成群的麻雀就唧唧喳喳地光临做客。而于我,自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麻雀,给我的家居环境平添了生气和情趣。我愿与麻雀于阳台会中话和谐。

于是,我便常常到粮食市场打扫一些土粮,撒在阳台上,供为朋友准备的快餐,还准备了一个瓦盆招待清饮。如此一来二去,不仅在夏天频频阳台会,从春到冬一年四季,我家阳台成了麻雀餐饮、娱乐、休息为一体的“美食城”,特别到了天寒地冻时节,绿色枯眠,大地精光,麻雀觅食濒临危机,若再遇雪盖四野,阳台更成了麻雀寻求饱腹的“赈济所”。

然而,我的殷勤招待和周到服务,并未换来麻雀的格外信任,而是戒心依存,甚至,我越是备食丰足,它越显疑心忡忡,视食而远远观望,或近前叽叽喳喳,不置一喙。我真纳闷,我恪守诚信的交友之道,而竟换不来朋友真情接纳。我猜疑,莫不是人类曾欲致麻雀灭门九族,断子绝孙的愤怨都记在我的名下?经我再观察发现,大多是给食隔日才见麻雀无不高度警惕地试探啄食。这之前,大约朋友在考虑我之是否够格朋友,待得到肯定结论,方欢愉地叽叽飞去,招呼同伴前来聚餐,共同享受。饱食之后,又冲天远飞,做逍遥游去了……

麻雀,历来得有“老家贼”的不光彩口碑,我的挚爱未能发生感化效应,但我痴心依旧,给以等待,不信诚心唤不归。我试着给食之前,吹几声哨子,用信号以训练招之即来的素养,但我终乏耐心未见成效,反倒招来旁观者讥讽为“犯神经”而无功告辍。只好,任它如一首歌词唱得那样:“我是一只小鸟,生来到处逍遥,不知道有烦恼……”

如今,麻雀仍不约而至。我则仍一如既往,以朋友相待,坚持宁让朋友负我,我不负朋友的准则,乐在阳台会。尽管没有零距离接触,没有互相语言交流,可我喜做麻雀朋友,也以麻雀为朋友,且以麻雀欢快生活态度为样板,渡我余年。


                                   风雨一棵松

莫说冬天的太阳格外懒,就是一年四季的的太阳,也是整装走向岗台的都市交警的脚步催醒的。每天从这一刻起,交通警察就像太阳辐射的光芒一样,用心,用眼,用耳覆盖起大路———为大路的安全畅通,启动了生命中的三色灯。

如果说都市交警以作为现实人生价值的岗台只占脚下的三尺地位;很小,很小,可那关注四面八方的心域却是很广很广。我接触一位刚入伍不久的年轻交警,他锻炼有素,为着指挥的标准化,为着动作趋于美学要求,他还要在很小很小的岗台中心画一个圈,坚定无悔地站在圈里,以圈制约,作为规范,以圈作为敬业誓言,以圈昭示自律精神。正是这样,我们的交警以人民公仆的身份,肩负着时代的委托,站在有形无形的圈里,演练着足以为人颂扬的美好故事,分担着千万家为出行人的忧心,保障走向现代化都市有序前进。如此以分分秒秒为时空单位,以月月年年积累为延续,持之以恒地重复着几近单调而机械的指挥动作,但,准确而言,每一个分解动作,在事业上都是忠,在职责上都是守,在人格上都是诚,在情感上都是恋,在操作上都是美,在体行上都是苦……而全部的热求,莫不是大路平安。抑或愿身边的父老能够自豪地说一声:看,这就是我们的交通警察!让海外过客伸出拇指赞美一句:看,这就是中国的交通警察!

难怪,一位交警中队指导员向我介绍说,有一次,一位韩国独资公司老板在赞美一位正在多岔路口岗台值勤的交警之后,把一箱可口可乐饮料送上岗台,表示对辛苦在骄阳下的大路天使的慰问和致谢。哪知,人民交警警风警貌真如铁,庄严的岗台纪律秋毫无犯,宁肯下岗后仰面对着自来水龙头,任其浇灌酷热蒸裂了的心田,也仅仅只用谢谢收下客人的好意,却叫国际性的高级饮料在此受到冷落……

这,就是我心中的交通警察,以至当我于闹市走进交警,便油然升起敬意,甚至每每在银幕上,在荧屏里,哪怕无论在哪看到一张有交警形像或交警在岗台上指挥的照片,都让我由衷地敬慕三分。因为他们是我所认识的在小小岗台磨砺出的强者,是不畏艰难困苦的战士,是暴风骤雨摧不夸得一棵松!


                                我的文化餐

我的书橱一隅,放置着我视为珍物一般的收藏。那是四十多年来我一次次观赏话剧艺术的几十张节目单。如今成了伴我退休生活的文化餐。

我非常喜欢看话剧,喜欢这种在舞台上的有限空间再现广阔生活的艺术形式。并切实从中得到过有益身心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启迪。五六十年代,是天津话剧舞台的蓬勃兴旺时期,也是我看话剧最多的时候。只要天津有话剧演出,我必看。看得最多的是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记得现在的人民剧场刚落成时,公演的第一出话剧是《尤利乌斯?伏契克》,再后如《春风吹到诺敏河》,意大利古典喜剧《一仆二主》等。文革前人艺演出的话剧我几乎都看过,再有如河北、湖北、辽宁、甘肃等外地20多个话剧团来津的演出,我都是热心的观众。每看一次便能得到一张节目单。多时是买,偶尔演出单位赠送。因此,我的收藏实非经心四处搜寻得来,确是看过话剧的实证。

这些节目单有的印刷精美,印有剧情简介,印有剧照,或排练、演出花絮等,使我爱不释手并保存下来。现在这些节目单随着我从茫茫碌碌的岗位退下来,便成为点燃我对逝去年华的记忆引信了。

记得五十年代初看人艺演出的歌剧《刘胡兰》。那时,我在40多度高温的熔炉旁干了一天活儿,下了班又去参加肩抬运输耐火砖的义务劳动。完事才披一身汗,脸也没洗,就赶去中国大戏院。一进剧场,那震撼人心的幕前的打击乐已经响起,算是没有晚了,但是未坐定,齐登荣扮演的刚强女性刘胡兰已登场,她满怀胜利信心唱道:“六月那个里来雨连天,山高那个路远不怕难,我从前线转回来,胜利的喜讯要传开……”这,给了我在工作中向困难进军以积大的信心和勇气。看总政话剧团在第二工人文化宫演出《万水千山》,散场后,已经没有返程的公共汽车了,我和几个年轻人就徒步走回八里台住地。可以说那是剧中人蓝马扮演的一营营长李有国等再现的长证人给予的力量。

我盼话剧艺术再度繁荣,也好满足如我一样的话剧迷的欣赏期盼。同时,我又可能有新的节目单收藏了。


                                安全岛放歌

闹市的交通岗台———人潮车流的安全岛。

权威的台基,托起庄严的橄榄绿色,是风雕雨刻的威严形象———身占五星红旗下的三尺的地位,胸装祖国万顷重托———让汗水替代誓言,让忠诚指挥操作———

轻捷的转体———向左,情牵四面的瞳眸,给千家送去平安祝愿;向右,关注八方过客,切盼万人一路顺风!

无声的手势———停进,出示血的警告,令一切超越规范者止步;放行,坦陈时间的珍贵让追赶时代的奋进者畅行……

一个标准动作,是一腔理想的追求,是一分责任的到位位;一举规范的指挥,是一缕关爱的抒发,是一次美的收获。

用警觉的神经梳理都市前进的脚步,用生命的活力指挥大路的和谐交响。

安全岛,三尺之域———回报父老厚爱,跟风雨挑战的前沿,答谢群众致意,与困难较量的擂台。坚韧,在这儿冶炼,刚强,在这儿鋳造。安全岛——— 闹市的交通岗台,造就辉煌人生的沃土……


                               我的健脑作业

我的健脑一招儿,是拨打算盘珠,并以形成退休生活中每天比必得的完成的作业。

健脑作业拨打算珠,是依据人的大脑诚如老人手里的健身球越揉越光的道理,每天在书桌前开始读书看报著文之前,先拨打一通算盘,用左手。打的是儿童识数启蒙“九九歌”,从一加起。“小数九,正确打,上档俩,下档俩”(“九九歌”的和数)。之后,又从一一得一打起减回去,直至算盘上为零。否则,自判不得“对勾”,要重打,反复几次,也要耐心。以毅力和意志克服左手打的不习惯,虽无旁人监督,但磨炼收获佳绩的追求不减。自律是修身的第一需要,在平常的生活细节上也一样,一丝不苟,决不自我糊弄。如此坚持,已穿越盛暑严寒五载有余。

或许看去健脑作业似游戏活动,而于我,实在受益匪浅。每天,除坚持“班前”打,有时还要:

寂寞迷茫时打——— 可以寻求乐趣。

乱中求静时打——— 可以守住神智。

气恼郁闷时打——— 可以镇定情绪。

如此坚持不懈,手指灵活日佳,思维也越加敏捷;或说思维指挥日益灵敏,手指操作也渐进熟练。这很有益于防止手指颤抖和有益延缓大脑老化。

每天,我就是这样,晨练归来,早餐后,便习惯性地去摸算盘,手指一摸算盘,就自然全神贯注。勿轻看算盘上的简单加减,稍有走神,便亮黄牌。因此,我须切记:莫浮躁,踏实者事竟成。特别是每天“班前”十来分钟的健脑作业,使我纠正了“身在此,心飞彼”的坏毛病,成为使我精神集中,认真读书作文进入色的前奏。


                            灵魂深处的珍藏

                            ——少年生活杂忆


偶翻旧书,见书页里夹着一张纸条,上写:“诚则信,信则立”。下注1950年立冬日。这是我走入社会的日子。也随即想到要写这字条的背景——

那是我以前念私塾放年假时。一天,我背着粪箕子捡粪回来,母亲迎头数落我,说我不该到燕家瞎老太家里胡闹,把人家的土坯炕都跳塌了,弄得人家都烧不了炕,要是把下瞎太太冻坏了怎么办。

我一头茫然,忙申辩说:“这两天我都没到瞎奶奶哪儿去,怎会……就是去也不会扰瞎奶奶。”

瞎奶奶姓燕,双眼瞎。有一个儿子,给财主家喂牲口,不常在家住。家里很穷,无异于孤老 ,时常饿在家里。因此,我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净面饼子送到她骨瘦如柴的手里,看着她用那脏褐的手一小块一小块掰下凉饼子,送进没呀的瘪嘴里捣咕着,仿佛在咂摩着过节的滋味,核桃皮般的老脸上,现出一丝快感。

我每去燕奶奶家,只在窗下叫一声“燕奶奶,我是良子。”老人就赶紧蹭下地,摸着墙来到门前,撤下门闩。然后,是我拉着燕奶奶回到炕头上。我则多是趴在铺着破苇席的炕上听她说笑话:“从前哪有那么一家子……”。他肚子里的笑话不知有多少,总也说不重样。那个流传很广,叫孩子们做诚实人的“狼来了”的故事,我就是在她炕上头一回听到的。只是我让她说一个闹鬼的故事,她就摇摇头,一直不肯说,说是怕我走夜路时害怕。这是燕奶奶为我好啊,她的笑话像一块块美玉垒起我们的感情高层。我怎能对燕奶奶不敬呢?

转天,吃过早饭,我便奔燕奶奶家,想弄清是谁在埋汰我。临到燕奶奶家门口,就见刘家的续生、金家的小八、还有常在一块弹球的二臭,正在那嘁嘁喳喳地“捣鬼”,我便藏在一个麦秸垛后边。一会儿就听续生捂着嘴喊道:“燕奶奶,我是良子……”我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冒充我骗燕奶奶开门。

其实,原先谁到燕奶奶家玩,老人都给开门,也给说笑话,可他们都不正经听,还胡乱打闹。之后,就除了我谁叫也不开门了。

可是自打续生几个骗燕奶奶开门跳塌了炕,使老人连着好几天高烧以后,就是我在像先前那样在窗下叫一声:“燕奶奶,我是良子。”屋里也再没有应声了。不久,燕奶奶就死了。

燕奶奶死前,临了没再给我开过门,没再给我说过笑话,虽然说于我算是一憾,但是我认为,这是失却诚实行为导致一双瞽目、两耳失聪的老人无力分辨真伪所产生的偏颇。这,不仅不怨燕奶奶,反教我认识到诚实的弥足珍贵。以至后来我将离开故土到天津学徒时,仍在怀念燕奶奶时,便写下“诚则信,信则立”一纸,夹在书页里,也珍藏在我的灵魂深处。

             原载2001年10月16《天津教育报·学习创造专刊》168期


                                  时代的挑夫

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响彻着一个为世人崇敬的字眼儿——— 英模!

英模,时代的挑夫,用对祖国的赤诚,锻造了一副耐磨的铁肩———百里挺身走,千里不卸担;用对人民的爱恋,打造了一双不疲的脚板——— 踏着荆棘上,踩着泥泞行。沉沉地挑着历史和未来,默默地挑着今天和明天。风里雨里,记住时代的嘱托,怀着美好的意愿攀登壮丽的峰巅!

时代的挑夫,向前,是意志的凝结,像拓荒牛牵着改革的犁铧不遗余力;挑担,是创造的实践,效仿载重的列车碾碎困惑勇往直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是磨肩的季节,时时是投掷炽热的空间。哪里有困难———送去爱心;哪里遇寒凉———赋予温暖。澎湃的热血化作惊人的创造,久蓄的智能催生奇迹的出现。

今天和明天,在雄魂的童眸里,没有贪懒的柔床。只有跋涉的起点。自然,昨天自有昨天的辉煌,但那决不是相伴到老的童谣——— 鲜花和掌声同属于从前。昨天,纵有挂满胸前的勋章,也决非温暖三冬的毡毯,昨天纵有叠起的奖状,那也难为仲夏的凉扇。身在今朝,就要讲拼搏,拼搏才见生命的火花。向往永远,才好进取,进取永远没有终点。

英模,时代的挑夫,挑着人类使命,挑着世纪的希望,一路和谐如歌,一路韧性示范,抒一路自信,树一路勇敢。步步有落土的汗滴,滴滴都是壮语豪言……


                                 返青的麦苗

柳梢儿轻轻推开季节的栅栏,苇锥儿尖着嗓门儿一声呐喊。

惊醒了的麦苗各自伸伸腿儿,相互碰碰肩。

咬着耳朵悄声叨咕:快,快揉开惺忪的睡眼。

瞧,春江里的鸭群在发布水暖的讯息;听,归来的紫燕在和风里深情问安。

苦菜花染绿了向阳沟坡片片,蒲公英忙备远行的旱伞……。

咱们这走向成熟的一代,须趁明媚的阳光抖擞久蓄的精神,莫畏缩在暖床上偷懒。

要做有为的赤子,就要无愧时代的期望,一展浑身的热能---- 化作饱满的实绩;若报效养育的艰辛,唯有丢弃虚名---- 献出真诚的回敬。奋进是成功的起始。赞誉要用勤劳交换。快,快踏上春天的起跑线,向着欢呼丰收的日子,赶,快赶……


                            家,是一盆燃红的炭火


家,是一盆燃红的炭火,无论季节穿上绿装,还是披起洁白的雪衫,家,所蕴含温暖你的炽热是永远不变的恒温。不言你近家咫尺,纵是经年离家万里,那根斩不断的思线,也仍牵动你的亲情———那,便是寂寞时褒有的柔情。那,便是困倦时支持的动力。那,便是迷茫时惊起的清醒。那,便是受到挫折时的慰藉。那便是伫步时望眼促你再出征。那,……

人人都有家,或有期盼中的家。有家就要为家这盆炭火增炭———用忠贞守护家,用痴情维系家。要在家蒸腾存在时,深深懂得家的珍贵,莫要用愚昧,莫要用鲁莽,莫要用冲动践踏家,而后惋惜,追悔家的昨天。

家,是需要给燃红的炭火再添炭的能手——— 要理解家是不情愿做懦弱者躲懒偷闲的蜗居,也不希望充当苟活者躲避风雨的柔床。

家,是一盆燃红的炭火,是国家这个特大火炉里完美组成的一个燃烧点———是奋斗者借以养精蓄锐的营地———你我他,都应是添炭的秀手,尊听集合的号令,在特大火炉里投入爱恋,忠诚,就是盛世的辉煌!


                                为书着衣亦陶然


古往今来,在书的话题中,颇多读书爱书之佳话。我在读书上,不好夸口接受了多大智识,因为这与勤奋、刻苦相联系,而在爱书方面倒可大言不羞,有点孙犁老人雅称为书着衣的癖好。如今退休,闲时充裕,更觉此道为陶然乐事。

我的全部藏书中,多是包着书皮的,即为书着衣。衣料又多是利用邮寄资料而来的牛皮纸袋,翻将过来,裁好抹平,给书一个“宜而爽”,便成书的“皮尔卡丹”。再精心在书脊上写好仿印刷体的书名,即可上架,构成寒舍的富有之雅景。且自以为时下追求居室旅馆化装修所难能媲美。我便在此氛围中,在书的领地开掘知识的“基督山”。

为书着衣有两件事须记:

其一,几年前,我接孙子上学归途中,见一收废品的车上有两册《拍案惊奇》,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的插图本,是用一块钱刚收来的“废品”。我怜惜书的冤屈,便掏出五块钱愿购,可收废品的见我求书心切,便来了个狮子大张口。这情景,卖书的老妇人全然看清听到,于是,这位老妇人复从收废品的手里索回书,拱手送我。我忙把手里的五块钱递上,她却拒收不接,说书是送我了。我深为感激老妇人对爱书人的理解和慷慨,致谢再三。我高兴地把书带回家,没顾得吃饭,忙为书着衣,尊为书架上的新朋友。

其二,我藏有三卷本的《福尔摩探案集》,但缺中册,一直叹为憾事,恰在这一天奔旧衙门公园遛早路上,在一堆拆房的垃圾土上扔着一本,待捡起一看,正是百觅不得的《福尔摩探案集》中册,虽已泛黄卷角留有一片片,一圈圈水渍污痕,但仍喜出望外。之后,经在阳光下晾晒消毒,着衣,在书脊上写好书名,确如干过脏活儿的劳碌者洗浴之后,换上西服革履,赶去星级酒店赴宴一般。这可算是我藏书中有过磨难史的新交。

当然,为书着衣,对书呵护,保洁防损,是爱书方式,是为读书创造视觉美感,抑或成为读书人一癖。而终归还是为着读书;读书方为完善自我的攀登。若非如此,视书为古瓷,成为摆设,充当雅兴道具,那就有悖爱书之初衷了。


                                  红灯情

登程人,莫埋怨,令你前行冷面似铁的红灯,那是使命赋予的威严。——— 红灯,守职在溽热的骄阳下,也时时将真情化作血的警告——— 大意是险!

急行人,莫怪罪,拦你脚步历目如穿的红灯,那是天职赋予的责任。——— 红灯,忙碌在寒冬的冰雪里,也天天把坦诚融成火炽的祝愿———人泰康宁。

红灯,高居在闹市指挥和谐交响的岗亭上。

听,那莫侥幸的警告!

看,那要尊规的指正。

这,属于红灯的哲理,昭示红灯的赤诚。

红灯,有言你是冷面似铁,不如说你是拂柳和风。

登程的急行人,待你大业有成蓦回首,方知红灯保驾一路情……


                   庆功宴上十瓶酒(讽刺诗)



不是侃大山,

不是扯闲篇,

说的是一个严肃事件:

说大,犹如群鸡闹仓----

粮遭横患;

说小,好似鼠戏花灯----

烧疼腚眼。


或许有人说,

莫不是耸人听闻吧?

不,关涉人的灵魂内涵。

事件虽整数破缺仅九人,

九人都在我们多数中间。


九人常在一起相聚,

是酒,为其张络牵线,

醉话,是集聚的高潮,

划拳,是高潮的铺垫……

没完没了地举杯,

隔夜便觉几年不见。


这一天,九人获知,

厂里要开生产大捷庆功宴,

宣布每桌白酒一瓶,

不够尽兴自己添。

九人九口同声怨:

小气,小气!

要喝就喝个不醉不散。


于是九人一个主意:

各自复带一瓶成大观,

有人说无须茅台五粮液,

有人说也不能过分寒酸;

有人说不许假货充数,

有人说冒牌货也别拿出现眼。

九瓶加一瓶公、私大混合,

权当“鸡尾酒”一次喝完。

如此规格商定,

谁也不得反悔推翻。


九人如梦想象厂宴那一天,

劝酒,举杯,空盏,

斟酒,碰杯, 划拳,

满酒,牛话,狂喊,

十瓶酒,你一杯我一杯,

灌得脏话跟着废话跑,

灌得泪水随着笑声欢,

个个喝得痛快,痛快!

这儿溜了桌,还嚷:没醉!

那儿鼾声起,梦喊:再满……


屈指盼来厂宴这一天,

虽说红傍无名藏愧意,

但却无妨以酒解汗颜。

九人无一失约各带酒:

瓷瓶装,各显绝伦美艳,

罐装的,披金戴银光闪,

敢同巴黎服装模特媲美,

包装新鲜华美超凡……

十瓶酒一泄如瀑布,

奔腾如赛瓮里撒欢。

集南北佳酿所长,

汇诸路名品香甜……


九人高举九盏杯,

当中领衔手先颤:

只因自带非醪酒,

确是不香不辣清水瞒。

缘想九酒遮掩一瓶水,

或许能过刁钻嘴大关。

且望无风无浪似平波,

自己捞得实惠又解馋……


于是心安把盏贴近唇,

进嘴的非酒非水难下嚥----

淡汤似的酒,酒样的水,

自悔将要丢脸招难堪?

暗思忖:有鬼,定有鬼!

不,随即咽下且高喊:

来来,斟满!都斟满----

此乃天下第一香,

应声:妙言不谬,诚然!


九口同声同聊美酒经----

举杯,醇酿慢品才是福,

同饮,琼浆润喉方为仙。

喝,越是名酒越无味,

喝,越是佳酿越清淡,

喝,越是好酒越像水,

喝,越是珍品越一般!


九口说着没味的话,

皆揣九瓶“酒鬼”伴腾翻。

九人心虚举盏失自在,

倍受熬煎惧揭穿。


九人真真实实都为嘴,

共认海量贪足才不冤。

九人巧取反被聪明误,

自欺欺人无情骗。

各自到头装了一腔水,

自作自受挨笞鞭。


莫怪笔下杜撰荒唐文,

意愿篇成明鉴在人间,

奉劝诸君皆自照:

试看镜里多少真和假,

确认有无自己的心与脸……


                      厂长做规划(讽刺小品)

厂长坐在沙发上养神,突然,通信员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和一张戏票,说:“厂长,这是您的信……”

厂长接过信,先把戏票装进中山服口袋里,再打开信封看信。原来是局里召开各厂厂长和教育干部的开会通知,会上将要布置业余教育规划的工作。

厂长叫来一办事员说:“你到局里开一下会。”

办事员一愣,心想,自己刚从工人中提拔起来,不了解情况,叫我开什么会呢?

厂长看着办事员为难的样子,便嘱咐他说:“我知道,你……,如果事情不要紧,你就签上到马上回来。生产要紧,懂吗?”

第二天,办事员要向厂长汇报局里会议内容。厂长正跟通信员说戏票的事儿,便不耐烦地对办事员说:“我知道,不是做好…职工业余……教育……文娱规划吗!……”

办事员也没听清厂长说了些什么。只听几次重复他的口头语:我知道,我知道……

过了几天,局里来电话,催报规划,厂长对电话说:“规划我正在亲手做着……我知道,这事关系着职工文化生活的大事啊!”

又过了几天,厂长高兴地把规划做好了,送到局里去,封面上写:××厂十二年内职工业余文娱规化草案。内容:在今后十二年内,演评戏64场;话剧182场;京戏32场; 河北梆子……

很快,厂长接到局里的电话质问:“你们做的是规划,还是鬼话?”

厂长稍愣,便回答说“我们厂喜欢京剧的人多呀……这个数字我还嫌保守呢……哈哈……就拿我说——— 我知道……”

电话里说:“厂长同志,你们厂是谁到局里开的会?”

厂长:“……是,是……我知道!”

“局里要求做的是文化教育规划,不是文娱规划。”

“文化教育?”厂长撂下电话还在嘀咕:“文化教育规划?职工文娱规划?”骤然,显出一副十分尴尬和不胜惋惜的样子……


                            津门鱼缸之最出谁手

一只料质洁白的玻璃鱼缸,里边悠游着几尾艳红的金鱼,置于案头桌边,会为雅室增辉。但通常所见多属小字辈。1926年天津料器工人于百川曾吹过一个特大玻璃鱼缸,可称天津一最。鱼缸口部直径40厘米,鼓肚部分1·3米,高1·1米,能盛几十斤水。

定做鱼缸的是当时江苏督军李纯(字秀山)的外甥程子清。此人十分富有,独资开设海味店、煤店。

一天,程坐包月车到南市买他煤的客户———长发料器厂逛闲。闲谈中提出要手艺人于百川吹个鱼缸。于百川脱口答应。不料所要鱼缸特大。于百川担心做不了,便要了1000块现洋的大价,企图把对方吓回去,可程掌柜没有半句驳价的话就答应了。

于百川是天津有名的吹制料器大活的高手,可这样大的活儿还从来没有吹过,而话说到此刻,实感为难,又骑虎难下,也真因有赚大钱的诱惑。于是,费尽心机,在吹活时杆子上挑的那块料就有40多公斤重,为好蘸料和取料,采取了把坩埚口部去掉一截的办法。终于为津门留下这一在料器王国里的奇观,也显示了天津料器工人非凡技能。

程子清见到鱼缸,欣喜异常,特为鱼缸做了一个紫檀木托座,随即将原在那个白银镶边的长形鱼缸里养的两尾尺许长的金鱼放入。1939年天津发大水,程家水漫二楼,鱼缸里的一尾金鱼随水溢出丢失。程子清痛惜不已,曾登报出一万块现洋寻鱼未得。

解放后,有人曾见鱼缸放置在李纯祠堂(今南开文化宫)。


                                     论 壶


壶,作为饮具的茶壶,其造型多异,不乏精美之上品,而壶嘴、壶把却为共同设计万变不离其宗法则,以实适应用所必须,然有朱君接待远地而来的A、C二学者至舍做客。却留下笑谈一幕。

朱君客厅陈设传统而现代,中设八仙桌椅,依旁有双人软座沙发。A、C二人下车于朱君客厅,不及赏悉雅室陈设,便于沙发安坐,随后,各自双目直视桌上大肚宜兴茶壶,甚感好奇,同声连呼:“新鲜,别致!”

A曰:“此壶只有壶嘴,不具壶把,奇!”

C呼:“怪!这壶只有壶把,没有壶嘴。”

于是,A、C想到朱君家境富有,其人个性显癖,茶壶定是不俗,便各自论及茶壶优弊。

A认为:“无把之壶,优在须双手捧壶斟茶,显有原始待客庄重亲敬之意。”

C理解:“壶没有嘴,茶可从壶口出,善在待客豪放大方,不分主客之亲。”

A、C二君在论壶各持己见高潮中,主人朱君端一果盘烟台名梨进,听二友面对一壶,论及有据,陈词无忌,只静神于面,笑在内中,尽想立马告之茶壶壶嘴、壶把俱备,与通常饮具功能无别,只是二君仅见茶壶一面,不见全貌之故,但未急揭示,而鼓励友人起身,迈开脚步,复观其壶。至此,由于客君肯听劝言,舍得迈开脚步,方于茶壶得客观认识,然哈哈……替代了尴尬……


                            昔年市声情悠悠


市声情悠悠,市声,是社会前进的留念。从中会使人在繁杂多彩的市声里寻忆到流逝久远的情景和意韵。这不,那一嗓悠扬,柔美拖着长腔的“石榴花来———拣样挑。”是老世年间的北京,一进腊月门儿就会听到的吆喝,这可算是报道又一年将到花信使之声。

卖石榴花的多是社会底层无产者,大多背一纸箱或一担八根绳挑着的两个木箱,走村串乡。数九隆冬中,一嗓卖石榴花的吆喝,让人蓦然惊醒又是一年了,更唤起有妇道人家的老奶奶,小媳妇应声而出。于是,那藏着四季皆春的箱子打开了,眼前便是从现实美中复制的百花争艳,最耀眼最抢手的,是大年三十晚上女人必戴的石榴花。每一朵火苗一样红红的石榴花,衬着一两片绿叶,格外鲜艳。富贵人家自是要早早备下绢制的石榴花,到时,尊辈老妇人别在用了桂花油的元宝髻上。就是一年到头不足温饱的穷户村姑,也要闹着买一朵纸制的石榴花插在二尺红头绳扎起的辫根儿上。求个从头到脚添了年的色彩。这,是始于“石榴花来———拣样挑”的市声。

市声,是市井生活的配乐。市声,讲究的是要有辄有韵,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声脆音亮,非是将销卖的东西喊出就得.尤其是北京的市声,张恨水曾作《市声拾趣》,说“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的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京的。”说市声,不能不说到旧时北京阳春三月买豌豆黄的吆喝声:“哎,小枣儿的豌豆黄儿大块咧,哎,您要不吃就过年见咧……”。还有北京清晨卖羊肉包的叫卖声:“咧,热包子咧,发面包热咧……”,一嗓子能听出老远。当然,也不能不联想到津门如歌似泣的卖药糖的市声:“卖药糖,香蕉、橘子、薄荷凉糖……”。市声如此通过影视再现,也可谓至今经久存世,缘于当年市声艺术地实用效果,确当的用语配以优美动听的腔调,则是为市声插上的翅膀。不过,相声段子里学京腔卖菜的吆喝,并非生活中的真实市声的写照。因为段子里所数到的青菜种类,是从一年四个季节拼起来的,是相声表演的需要,是为成就演唱艺术而蜕变的小调,并不是纯市声。而老舍的京味儿话剧《茶馆》里的市声:一嗓子粗犷,实在的“白菜———耶!”《红灯记》里的市声:沧桑,困苦的“磨剪子来,抢菜刀……”。是为烘托剧情,表现那时那晚民生生活的点睛之笔,是真实生活里的纯正市声。从而唤起人们对那时的历史记忆,会把人带进那个特定情景里去,感受那里的或喜或悲,与剧中人产生共鸣。

市声,是争取生存的呼喊。当着今人再与往昔市声相闻时,多成为联欢会取乐助兴的游戏节目,是对市声津津乐道地模仿,是对市声浓浓兴趣的欣赏。然而,这属于忆旧式活动,似乎还少了点内涵。什么呢?或许是在情感的深层上,应该发出对市声从业者背后隐藏的艰辛和苦难予以的认知、理解、同情和体贴吧!因为不难想像,诸多各色市声里,有的是从爷爷的爷爷那时诞生,就带着苍桑感,忧伤感,困惑感。一声声的市声里,冷窖着几多艰辛,几多苦涩,几多酸楚,几多挣扎。或许那一嗓嗓市声,正是为全家老小的饥饿在呼救呢,或许那一嗓嗓市声,是在对人世间的不平呼号呐喊呢!

市声情悠悠,是岁月流逝的遗存。在欣赏、传承上,应该在适应现代进程上有所讲究,应该在审美情趣上,有所选择,不废精华,要有尊重,须不轻佻。从留住昔年市声里,认识昨天,珍爱今天。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