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文集 > ----贾少君诗文集
大河的变迁
贾少君
当人进入到老年,常爱回忆起儿童时的事情。家乡的青山绿水、风土人情,倒是常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尤其是村北的那条大河,两岸风光,更使我难于忘怀。
我的家乡在太行山东麓,属于丘陵地带。高低错落不平的地形地貌,沟壑纵横。所有大小河流,都是环山经过低谷处流过,形成弯弯曲曲的河道。 我村北面的大河,就是属于汦河上游的一个支流。河水在峡谷中流淌,最窄处的河面,只有十几米,水流湍急。出峡谷后,即进入我村北部,地势较为平坦,河道也豁然开阔,河面变成几十米到一、二百米宽了。水流平缓,河面宽水而不深,河底均为碎石与白沙,水清如澈,一眼可见河底,鱼虾清晰可数。
河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林。是前人经过多年而营造出来的。 沿河边两侧种植的芦苇,生长茁壮,株高叶大,密而不疏,如同两条宽宽的玉带,横亘在大河两侧。向上,便是棵棵相连的参天大树,高耸挺拔,枝繁叶茂。树下又有紫荆槐灌木丛,穿插其间。沿坡度向上,便是种植的大枣树,其数量足有千余棵。整个河边,形成了立体交叉的种植。面积之大,有数百亩之多。登高眺望,这片树林,好似一条绿色长廊,又是村中的一面屏障,蔚为壮观。即能防洪水,又能够抗风沙。每当春季来临,树枝吐绿,枣树扬花,吸引了无数蜂、蝶来此采蜜与飞舞。鸟儿在树林中啼鸣,筑巢繁衍后代,好一派繁忙景象。遍地的野花,也先后吐艳,迎风招展。此时村中的人们常来此驻足观看,给这个僻静的小山村,带来无限生机,形成了一条靓丽的景观。入夏,儿童来河中游泳、捉鱼与戏水。在炎热的夏天,更是在附近劳动的农民,来此洗浊的好去处。雨季来临,岸边由于生长着茂密的芦苇与树木,可以防止洪水的冲刷,保护良田不受侵袭。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压满枝头的红枣,硕果累累。那茁壮的芦苇,年年都是好收成。这些收获,都高于农田几倍的经济收入。这条绿色的屏障,还能净化周边的空气,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给村中带来许多好处。
这条河虽然不大,属于支流。但是水源充足,即便是枯水季节,也未曾断流,只不过河面变窄而已。据说上游有许多山泉,涓涓溪流,广汇之于大河内,可能是这条河不干涸的原因吧!雨季来临,河水猛长,也正是鱼虾繁殖的旺季。 河中曾出现过鱼群的奇观,小鱼之多,令人叫绝。群众用简易的柳条鱼篓和苇席,即可打捞。多者每人一天可捞百余斤,稍加晾晒后,再用锅烘干,待日后食用。这么多鱼,是如何生成的,无人解释清楚,是否是上苍恩赐给他的子民的?也不得知。
河边的芦苇,面积大且生长茁壮,一般都有3--4米高。在抗日战争中,日寇到村中扫荡,群众都到芦苇丛中藏身,躲过日寇的授捕。这片芦苇在战争中,还起到过保护群众的作用呢!
在过去的年代,农村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贯彻上级“以粮为纲” 的指示精神,这片树林却遭到了厄运,竟全部被砍伐干净。取而代之的是,开垦了几块农田,据说是为了扩大粮食生产。令人奇怪的是,这种破坏生态环境,违反科学的做法,反而倒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许与肯定,岂不怪哉!
不出所料,雨季来临,山洪暴发,咆哮的洪水,夹杂着大量的沙石,奔腾而下。顿时吞噬了两岸新开垦的农田,地表土层全部被冲走。不仅如此,对原有的良田,也冲走百余亩,造成严重的损失。当洪水过后,留下来的痕迹,只是一片沙滩。真可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今,大河之水仍在流淌,但是,两岸的风光却黯然失色。 往日的郁郁葱葱的树林,压满枝头的红枣,茁壮的芦苇,今日却以一片白沙而取代。本来想象中多收几斗粮食,残酷的现实使他们良好的愿望,变成了泡影。反而,粮食未能增收,却造成土地沙化,水土严重流失。同时,还殃及到原有的良田,冲刷严重。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吗?此时,村领导才意识到,由于破坏了生态环境,遭到了惩罚,要想挽回,已经晚矣!树林是前人多年来的劳动结晶,一旦毁坏,就难已恢复。即需要时间,又要投入巨资,对一个目前尚未脱贫的村庄,是没有这种经济实力的。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良田仍然会受到洪水的威胁,而且要带来更大的损失。
从这片树林的消失,给人们留下很多的遗憾。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那就是用什么办法,走什么途径,去发展农业。对过去的做法, 从中又能够吸取什么教训?如何维护生态平衡?怎样才能不再干违反科学的事情。这些问 题,是应该值得我们的有关领导人员,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最后,但愿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发展农业的致富道路上,要保护好环境,维护好生态平衡,不再重蹈杀鸡取卵的覆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美好的家园。
2002年4月3日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