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入选作品展(修定稿):
金水桥畔的仰望:一生的幸福和力量
作者 赵树标
我如今已76岁高龄。回首这一生,若要问对我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这个名字早已深深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一生的信仰与力量的源泉。
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冀中革命老区的一个贫苦农家。是毛主席、共产党,将我们这些在苦海中挣扎的劳苦大众解救出来,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在《东方红》那激昂的乐曲声中茁壮成长,从小就会唱“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这首歌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也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
1963年,家乡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洪水肆虐,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却未能冲垮我对知识的渴望。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河北饶阳中学。靠着国家助学金,我得以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在党的关怀下,我学习刻苦,积极向上,入学第一年就高票当选班主席,第二年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班里的第一任团支部书记,后来还成为了校学生会副主席。1965年,我被评为学校的“学毛著积极分子”,1966年“五·四”青年节,更是荣获饶阳县“五好青年”的光荣称号。那时的我,满心都是作为一名生长在毛泽东时代青年的自豪。
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汹涌而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反派”将矛头指向了校领导和老师,我们这些曾担任学生干部、获得荣誉称号的学生,也被视为“错误教育路线”培养出来的“修正主义苗子”,被排除在红卫兵组织之外。但我坚信,这绝非毛主席的本意。当他们要将学校各级领导全部打倒,把大多数老师列为牛鬼蛇神时,我勇敢地站了出来,直言:“毛主席说大多数领导干部和老师都是好的,咱们学校也一样,不能打倒一大片。”没想到,这句话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麻烦,《质问赵树标》的大字报上了砖墙,我还被冠上了“保皇派”的名号。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北京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此后,学校里许多同学都分批进京见到了毛主席,而我却被无情地限制进京。我从小就对毛主席满怀热爱与崇敬,心中充满了对他的无限向往,怎能不想去北京见见他老人家呢?红卫兵是毛主席的,毛主席是贫苦人的大救星,我作为贫苦人的后代,凭什么不能成为毛主席的红卫兵?心中的不甘与对毛主席的思念,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驱使着我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奋起反抗。我们勇敢地成立了自己的红卫兵组织,踏上了串联之路。我们一路辗转,历经艰辛,本计划前往湖南韶山,去追寻毛主席的足迹,感受那片孕育伟人的土地的气息。却在一次意外中,登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命运的安排总是如此奇妙,这次阴差阳错,让我们来到了北京,被热情的首都人民安排住在朝阳区。
11月25日,那是我一生都无法忘怀的日子,毛主席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我无比幸运地赶上了!天还未亮,我们就匆匆吃了点东西,整队步行前往天安门广场。因为住得不算远,我们很快就到达了指定位置,那是长安街南侧、人民英雄纪念碑北面,正对天安门的绝佳位置。站在那里,我的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期待,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显得无比漫长。上午九点钟,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临!《东方红》乐曲奏响,那熟悉的旋律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男女播音员激昂的“毛主席万岁”口号声响彻云霄,仿佛要冲破天际。天安门城楼的大门缓缓打开,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毛主席那慈祥的面容、轻轻挥手的光辉形象,瞬间映入我们饱含激动泪水的眼帘。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让我们的心潮澎湃不已。那一刻,我们不停地跳跃、呼喊:“我们想念毛主席!我们想念毛主席!”那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
游行队伍结束后,我们迫不及待地穿过长安大街,涌到金水桥畔。这是我有生以来,距离伟大领袖毛主席最近的一次。73岁的毛主席迈着矫健的步伐,在天安门城楼时而走到东头,时而走到西头,他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那么的伟岸。他甚至摘下帽子,向我们挥动致意,那一刻,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心中的激动与喜悦早已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们挥动着红宝书,整齐地呼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那一刻,嗓子喊哑了又何妨,心中的激动与喜悦早已让我们忘却了一切疲惫。直到毛主席离开天安门城楼,我们仍久久不愿离去。
金水桥畔仰望毛主席的幸福时刻,成为了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也激励着我一生“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回到学校后,我们组织起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饶阳的城镇和乡村,用精彩的文艺节目,向人们宣传着毛主席的思想,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1968年,我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回乡务农。尽管大学梦碎,但我从未抱怨,我深深理解毛主席“反修防修”的良苦用心。在农村广阔天地里,积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努力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与乡亲们一起辛勤劳作。
(从军梦圆后,1970年与叔父两代老兵在北京留下合影)
此后的人生道路,尽管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我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导:“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毛主席一生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尤其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四落四起”,但他凭借着无私无畏的革命勇气、实事求是的创新品格、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高瞻远瞩的战略远见和赴汤蹈火的铁肩担当,走出困境,成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的经历,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最强大的精神支柱,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我都会想起毛主席的伟大事迹,从而重新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一切。在毛主席伟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先后实现了“从军梦”“大学梦”“石油梦”“文学梦”,成为了一名红色作家。我用笔记录下自己的经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毛主席的伟大精神。我的作品被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收藏,我也被授予“中国当代百家姓名人”的荣誉称号。但我始终认为,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毛主席精神的指引。
如今,我已年届古稀,但金水桥畔仰望毛主席的那一刻,依然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难忘的时刻。毛主席的伟大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我一生的道路。我永远感恩天地,让我在59年前有幸在金水桥畔仰望毛主席,让我在平凡的人生中找到了不平凡的意义。
(2025年2月,此稿是接受文友意见修改后的定稿)
——作者简介——
赵树标,曾用笔名,仁众牛。1962年,少年孕育作家梦,1971年,文学创作在军营,至今54年,不辍笔耕。众多作品获奖,被国家名校、图书馆、纪念馆及故宫博物院、钓鱼台国宾馆收藏。历时9年所著“乡愁三部曲——影林乡贤、老桑树底下的乡愁、乡愁之声”被誉为创作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2024年,赢得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官网全国公布的中国当代百家姓名人赵氏文化名人荣誉称号。社会评价:红色基因传承人,红色故事大王,有独特艺术风格,有文学功力,有使命感、正义感和文化担当精神的老兵作家、石油作家和爱国文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