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桑树底下的乡愁》历史性贡献浅谈

作者:高玉辉         发布时间:2022/7/31 7:15:10         人气:879次

          《老桑树底下的乡愁》历史性贡献浅谈

高玉辉


衡水同乡,油田同事赵树标老师的新书《乡愁》,我得到的比较早,并把它作为我的“红色记忆收藏馆”的馆藏,因为这是一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好书。


(《乡愁》出版后,作者陪作家看望“奇袭白虎团”老英雄赵顺合)

“纵观中外文学,单篇写乡愁的散文、诗词、歌赋,举不胜举,而像《老桑树底下的乡愁》这样大部头浓墨重彩写乡愁的专著,在国内实属罕见。”我很赞同大记者岳双才的这一评价。由于罕见,所以更显珍贵。赵树标到石油系统工作后,曾是团泊洼石油学校的老师,我曾是团泊洼石油学校的学生,称他为老师天经地义。我为老师古稀之年写出这么好的书,感到骄傲自豪。

从收藏的专业角度来看,我感到该书至少有6个方面的历史性贡献 :

1、记下悠久历史,留住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赵树标老师出身农民,当过兵,做过民办教师,大学圆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加之酷爱中华历史,钟情中国传统文化,写这部《乡愁》很注重记述历史,留住传统文化。他虽然重点写的是家乡衡水饶阳,而历史文化却是整个冀中,燕赵大地,乃至整个民族的,而且是真实的历史,苦难而辉煌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催人上进的,是可以涵养我们民族的。

2、以美丽乡愁记颂晚清名臣张之洞。

张之洞是对中华民族有历史贡献的晚清名臣,是中国近代改革的先驱,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他的祖籍与我和赵树标老师的故乡同处燕南赵北这一地域,他靠读书走上仕途成就伟业的事迹和精神给赵树标以良好的影响。这让赵树标从读书以来,就特别注意对张之洞的了解。《乡愁》记颂伟人张之洞,赵树标老师提供了与他人不同的信息、感悟和评价,对研究张之洞是有一定意义的,为此,他通过《乡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3、以美丽乡愁弘扬耿长锁精神。

     耿长锁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作为耿长锁故乡的一名衡水人,我自小就知道耿长锁。早年,他响应党“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创建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走集体化道路,村庄五公成为“社会主义之花”。耿长锁则被毛主席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赵树标老师年轻时在家乡生活工作,有幸采访结识耿老前辈,受到耿长锁精神的影响和熏陶,比常人对耿长锁精神有着更深的理解,晚年以弘扬耿长锁精神为己任,《乡愁》重点记述了耿长锁事迹精神,书出版后被耿长锁纪念馆永久收藏,此乃可喜的历史贡献。

4、美丽乡愁谱写“老桑树下故事”的精彩续篇。

早年,著名作家方纪跟随老一辈革命家康克清赴冀中领导土地改革,住在饶阳影林村,和赵树标的爷爷结为挚友,并创作了以他们村庄为背景的长篇名著《老桑树下的故事》,留下一段文坛佳话,对赵树标走上文学之路影响深远。赵树标老师的这部“乡愁”散文,可称“老桑树下的故事”的精彩续篇,是雄健文学基因的传承绵延。

5、美丽乡愁放歌人民大众。

赵树标老师是一位“光荣在党五十年”不忘初心,文学写作五十年勇于担当的党员作家。据我所知,他1971年在部队开始文学创作,一开始就秉持毛主席的《讲话》精神,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兵写兵,兵演兵,头一部作品就在北京军区文艺汇演中,获优秀奖。后来,他给自己定了笔名“仁众牛”,就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作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一辈子坚持“为人民大众写,写人民大众。”到了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与毛主席的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赵树标老师写乡愁,他给自己提出要求:坚持为英烈树碑,给百姓立传。他做到了。他把故乡村庄的英烈一个不落的写进了乡愁,还写了第二故乡“奇袭白虎团”老英雄赵顺合,还在自己的亲人群、乡亲群,满怀深情,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典型人物,如庄奶奶、何四爷、台格大娘、宝珠叔,自己的亲人曾祖母、祖父、祖母,还有丑女、丑爹、丑娃等,他们的善良人性,美好品德作为家庭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增色民族文学艺术的殿堂。

6、唤回村魂美德,助力乡村振兴。

写这部乡愁著作,赵树标老师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留住美丽乡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全书每一个部分,都尽力凸显这一目的。他写的是正言、正声、正能量,但作为一名有使命感、正义感和文化担当的作家,时刻不忘影响社会进步,阻碍乡村振兴的问题,随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全书最后,他写的是一篇独具一格的后记,题名:《归来兮,村魂》,为唤回村魂美德,助力乡村振兴,发出深情地呼唤,为各级领导搞好新农村建设提出可资借鉴的意见。纵观全书,对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留住根与魂,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这些历史性的贡献,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显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大。

 

(作者系任丘红色记忆收藏馆馆长,原华北油田运输公司副经理,祖籍衡水市阜城县。)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