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辉的红色情结

作者:岳双才         发布时间:2022/7/6 7:37:32         人气:887次

            高玉辉的红色情结

                      记者 岳双才

    “七一”前夕,笔者来到华北油田原运输公司副经理高玉辉筹办的红色印记展览室,犹如置身于一片红色的海洋,走进丰富的红色文物宝库。

    红色印记展览室里藏品主要包括文献、徽章、书画、票证、雕塑五大红色收藏门类,上至1920年出版的一本《新青年》,下至新时代重要文献,涵盖我党和国家100多年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国家建设等方方面面,藏品以红色文献这个灵魂为主,总共有3万余册(件)。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惊人数字,倾注了高玉辉40余年的不懈追求和难以割舍不断的赤子情怀,令人被他几十年如一日收藏红色书刊、文物的挚爱和执着所震撼、叹服和感动。

    今年61岁的高玉辉,原籍河北衡水阜城,从小是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幼时的他经常听父亲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事,从小受到红色文化的传承和熏陶。

 

                    (高玉辉和前来参观的朋友合影)

    高玉辉的一个大伯和一个叔叔当年都参加了八路军,其中大伯在激烈的战斗中浴血奋战,壮烈牺牲,为国捐躯。亲人的壮举,家人的讲述,并不遥远的故事,无时不在感动着年少的他。

    他的岳父也是一名老八路,战争年代在部队是一名营教导员,身经百战,并在战争中左眼受伤,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我国开发较早的玉门油田工作,并常常给他讲起在战斗中和玉门油田发生的一些故事。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高玉辉很早就开始学习通读《毛泽东选集》,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日渐深厚。长辈的红色故事,自幼的耳濡目染,家人的鼎力支持,高玉辉搞好红色文物收藏、致力弘扬红色文化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

    1981年,从华北石油学校毕业后,高玉辉来到华北油田运输公司从事运输工作。从那时起,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到一处,他都要到一些旧书摊、古玩市场“淘宝”。

    对于随时随地看到的一些红色文献、雕刻徽章、红色物件,只要是有纪念意义的,他都想方设法进行收藏。随着藏品越来越多,高玉辉的收藏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

    高玉辉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政治意义的红色文献是最宝贵的,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其思想、精神是永远闪光的,是无价之宝。而这些文献、文物如果不及时得到收藏,很可能随着时间而消失。及时收藏红色书刊文物,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

    几十年来,高玉辉收藏的红色文化书籍越来越多,其中400余册的毛主席所著单行本,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基本齐全;党中央主办的《红旗》杂志从1958年创刊到1988年改为《求是》一期不落;从1950年到1979年的《人民手册》也一本不缺。

    在高玉辉的不懈努力下,从中共一大到十九大的所有文件汇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决策、第一次人大、第一次政协、第一次团代会的重要文献记录,同时还有我国工业、农业、教育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历程重要资料记载,都及时得到收藏,保存完整,脉络清晰,汇聚了我党百年发展的红色历程。

    在高玉辉的红色印记展览室里,笔者还看到1942年至1946年在延安发行的《解放日报》和几份《东北日报》,翔实报道记载了当年发生在国家的一些重大事件,一些解放初期很难看到的红色书刊、文物清晰可见。

    红色收藏是一种追求、一种情怀,但出于这种追求和情怀的收藏,自然离不了资金来做支撑,否则收藏将难以为继。

    了解高玉辉收藏的都说,自参加工作后,他这些年的收入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开支外,大都用来做红色收藏了。

    在红色印记展览室的第一个展柜中,有一方略显陈旧的木印,这是1933年红军在江西苏维埃地方政权的一枚印章。虽然仅有十几公分见方的印章,却真实记载体现了我党我军建设初期的艰难历程和感人故事。

    说起这枚具有珍贵历史意义的印章,还真有一段故事呢。那是200810月的一天,高玉辉在江西南昌出差时,来到一家古玩店里“寻宝”,一进店,他一眼就看到了这方摆在店里柜台醒目位置的木印,并标明以6000元价格出售。6000元,可是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啊!虽然价格不菲,但高玉辉看中了就爱不释手,决意买下这方珍贵的木印。通过与对店主的软磨硬泡,店主被他的红色情怀所深深感动,知道他只是进行收藏而不买卖,最终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卖给了他,而且两人因此结缘,成了红色收藏路上的好友。

    1948年的《毛泽东选集》版本极为珍贵,因为这套毛选当年是在东北出版社出版的,由于东北地区与苏联接壤,是当时借助苏联较为先进的印刷技术进行印刷的,如今现有保存完整的寥寥无几。而这套《毛泽东选集》,是高玉辉2016年在河北辛集古玩城里“淘”来的。因为要买这本毛选,他先后费尽周折去了3次,最后才得以6000元买下。

    在当年晋察冀出现的毛泽东著作《论联合政府》一书,是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的重要文件之一,这书是在延安印刷出版的,而且是国共合作时期用国民党的飞机空投到华北平原上的,因此显得愈加难得珍贵。2017年,高玉辉当时在沧州看到这本书后,先后三进沧州,最后如愿买回了这本书。

    此外,还有从1950年代开始印刷的《文史资料》,他是在哈尔滨的一位藏友那里买到了全集。而《烽火燎原》《星星之火》《将帅回忆录》等红色书籍,只要在全国收藏圈里发现,他都想方设法买回来予以收藏。

    就这样,他历年来用于红色收藏的资金支出,早已数不胜数,依然是那样痴心不改,乐此不疲。退休后,高玉辉来到任丘美好家园公司任职,公司董事长刘宝民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二人有着同样的红色情怀。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共同的追求和爱好,使他俩一拍即合,逐渐建起了红色印记展览室。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成为华北油田、任丘市一些单位、部门、团体参观学习的重要场所。

    为了挖掘红色文化宝库,扩大红色收藏范围,高玉辉广交朋友,去年以来,他与朋友一起走访当年抗日冀中分区战斗的足迹,搜集了很多历史资料。并计划组织研讨会,把冀中革命精神与党的发展史相结合,用各种形式展现发生在冀中大地上的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在冀中大地发扬光大。

    尽管红色印记展览室地处任丘市美丽家园院内,室内面积不大且略显简陋,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纷至沓来,深深地被这里厚重的红色文化所感染,深受教育,并纷纷留言,由衷给予好评。

    原华北石油管理局纪委副书记、教授级高级政工师任永堤在红色印记展览室参观后有感而发:“风雷激荡小屋间,红色年轮一览全。件件珍藏说故事,帧帧旧照起硝烟。驻足似见旌旗展,侧耳犹闻奔马喧。助力新程鸣响号,丹心耿耿向锤镰。”

    令人感到遗憾难解的是,由于展览室空间有限,许多珍贵的红色收藏品都无法陈列展示,而现在矿区内一些闲置的房屋比比皆是,何时能为红色印记展览提供一席之地,让更多人参观学习,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人们期盼着。

    盛夏,清晨的第一缕橙光,照亮了位于任丘美好家园院内的红色印记展览室。一幅幅毛主席画像,一套套《毛泽东选集》《人民手册》《红色风暴》等,一个个具有时代象征的红色书刊、文物,在和煦的阳光映照下,明亮厚重,熠熠生辉。

    如今,高玉辉每天都会来红色印记展览室,悉心整理这些他视为宝贝的红色书刊、文物,40多年了,穿过逝去的时光,这些宝贵的红色文献资料,俨然成了他难以离开和割舍的老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更深,意更长。这就是高玉辉,一个有着浓浓的红色情结的人,一个全身心痴爱红色文化的人,一个令人感佩和敬重的人。

          ————— 作者简介 —————

    岳双才,河北晋州人,中国石油报华北记者站原站长。中国石油首届百优新闻工作者。2009年,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举办,中国记协、中国企业报协会、中国石油报社等领导专家参加;2017年,获评《中国石油报》创刊30周年“十佳新闻工作者”。在新华出版社等出版《企业报头版头条怎么写》《源流活水正春时》《新闻无涯》三本新闻专著。

            精选留言

    康巴湖

    双才老弟棒棒哒!刚刚回到任丘,就写出了如此鸿篇大作!高经理玉辉老弟确实值得一书。玉辉老弟坚持数年,不弃不离,始终不渝,把爱好当作事业,把事业当作追求,倾注心力、倾注财力、倾注精力传播红色文化,让人钦佩,值得传扬!给双才老弟点赞!给玉辉老弟点赞!


    韩元涛

    这样的人应该大书特书!因为这不仅是对物的收藏,而且是对理想信念的守护。感谢岳记者让我认识了高玉辉!

        天行健

    红色收藏,红色传承,向高玉辉致敬!感谢岳社长让我认识了红色收藏家高玉辉!

        段英波

    红色血脉,红色记忆,红色传承,红色信仰!

      绿 荷:

    这就是高玉辉,一个有着浓浓的红色情结的人,一个全身心痴爱红色文化的人,一个令人感佩和敬重的人。——写的很好,转发了,谢谢岳社长。

     

    高玉辉真是中国石油企业的好干部、好党员!全身心投入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紅色基因中去,确是一个值得大家敬佩和敬重的人。


      

    不忘初心,铭记党恩,留住红色印记,弘扬红色文化,为高玉辉点赞,向高玉辉学


     赵树标

    @岳双才、高玉辉:红色收藏,永放光芒。


     顺其自然

    红色血脉,需要代代相传,红色收藏品,需要展示和弘扬。感谢资深记者岳双才老弟,让我们认识了高玉辉一华北油田红色文物收藏家!

                           (赵树标下载、整理、推荐)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