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愁,弘扬耿长锁精神

作者:扈俊红 李翠香         发布时间:2022/7/4 8:58:28         人气:879次

                   美丽乡愁,弘扬耿长锁精神

                     ——饶阳籍石油作家赵树标的“劳模情结”

                   本站通讯员 扈俊红 李翠香

 

    在庆祝党101岁生日前后,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饶阳县耿长锁纪念馆接待工作十分繁忙。

    百忙中,630日,馆长魏志伟为专程从任丘华北油田回到故乡饶阳,向耿长锁纪念馆馈赠新书《老桑树底下的乡愁》和《世界文化名人大辞典》的离乡游子、饶阳籍作家赵树标举行了简朴而温馨的赠书仪式。

    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大辞典”收录了他弘扬耿长锁精神的获奖作品。描写故乡的宏篇巨著《老桑树底下的乡愁》则把耿长锁作为重要的乡愁人物,以较多的篇幅缅怀耿长锁的模范事迹,弘扬耿长锁的宝贵精神。

    树有根,水有源。赵树标几十年矢志不渝弘扬耿长锁精神,自有他的原因。

 

              心中的偶像

    19495月,赵树标出生在滹沱河畔饶阳县,他生长的村庄影林和耿老前辈的五公,同处饶阳县城南,两村相距十多里路。1953年,五公村在耿长锁领导下,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走集体化道路10个念头,取得了可喜成就。已经记事的赵树标从大人们的言谈话语中,知道了许多关于耿长锁和五公的新鲜事,幼小的心灵烙下了关于五公和耿长锁的红色印记。

    那时,五公是全省第一个有了拖拉机,全县第一个有了电灯的村庄。夜晚,赵树标和小伙伴们,身处一片漆黑的影林,遥望西南方向灯光闪亮的五公,心里羡慕极了。

               

    长大上学后,从乡土教材中,赵树标第一次看到耿长锁的画像,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这些不太好写的字,老师早早地就教会了他们。1963年,当五公庆祝“组织起来”二十年大庆时,已考入县中读书的赵树标和同学们第一次走进五公参观学习。作为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他们成长的时代是崇尚英模的时代,在学校培养教育下,耿长锁成为他心中的偶像。

 

              生命中的贵人

    1973年,五公村迎来了“组织起来”三十周年的大喜日子,赵树标一身戎装正在部队戍边卫国。那时,全国都在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活动,部队则提出“解放军学全国人民”。

    这一年,新华社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的耿长锁和五公大队的干部们“廉洁奉公”的通讯,在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成为部队向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教材。赵树标当时在连队是团支部副书记、理论教员,连队干部知道全国劳模耿长锁是他的同乡,组织学习时,特让他读给全连的战友听。他的心情无比激动和自豪,同时也受到深深的教育。耿长锁地位变了,职位高了,仍坚持做脚不离土地,心不离群众,手不离劳动的“满脑袋高粱花子”的领导干部,尤其是耿老廉洁奉公不吃“老头乐”的故事和一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让他终身难忘。

    1975年,他退伍回乡,在县“五·七大学”任“土记者班”代课教师,带领学员采访写作,在各级报刊发了不少稿件,在县里小有名气。被县委宣传部安排到五公接待站做驻站记者,使他有幸接触、认识、采写崇拜已久的老劳模耿长锁。深切感受到了老劳模的高贵品质,深深体味到了老劳模的崇高精神。

    后来,国家恢复高考,赵树标考上了河北师大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华北油田工作,正式离开家乡,告别五公。一晃就是30多年,在这30多年时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五公社史《花开第一枝》,一直陪伴他,五公一直在他心里,耿长锁精神一直激励着他,指导他做人、做事,建功立业,直到退休。赵树标曾多次对友人说:“我一直为家乡出了耿长锁这样一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杰出领袖人物而自豪,耿老前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之一。”

 

           自觉传承劳模精神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赵树标担任油田二级单位党委宣传部长,同时兼任单位关工委副主任,退休后退而不休,继续从事党务工作和关工委工作。他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和重视感恩的人,30多年来,对传承红色基因情有独钟,以自己的所长,写红色文章,讲红色故事。无论是在单位讲党课,还是到学校进行传统教育,家乡伟人耿长锁精神都是他要弘扬的重要精神谱系。

    2013618日,应邀回乡参加耿长锁精神研讨会,出席耿长锁纪念馆奠基仪式。他在会上的发言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肯定,对他是很大的激励。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他撰写的弘扬耿长锁精神的文章,陆陆续续被中国网、中国新闻网、长城网、河北劳模网、夕阳晚情网、衡水新闻网、饶阳新闻网和衡水日报、东方收藏杂志、石油老人杂志等网站报刊刊发宣传,百度、腾讯均可见。

    20217月,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大喜日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耿长锁精神,赵树标带领全家从华北油田回到故乡,专程参观耿长锁纪念馆,参观后,赵树标与喜欢写作、尚在读大学的孙子赵乙达,满怀激情创作了弘扬耿长锁精神的同题作品,应邀参加国家著名文化机构举办的“鲁迅文学杯全国文化精英大赛”,赵树标获冠军特别奖,赵乙达获金奖。作品收进《世界文化名人大辞典》这部经典著作中。经媒体报道,祖孙二人弘扬耿长锁精神同题作品同获大奖传为佳话。

    2016年开始撰写,2022年完成并出版的《老桑树底下的乡愁》,赵树标特意把怀念耿长锁的系列文章放在“乡愁·贵人篇”,通过美丽乡愁,传承弘扬耿长锁精神。此书一问世就好评如潮。七一前夕,赵树标特地回到饶阳,书赠耿长锁纪念馆。按他的话说,就是为了感恩回报耿长锁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和对自己一生一世的良好影响。

       (图片由赵树标提供)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