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附录

作者:赵树标         发布时间:2022/6/23 7:22:05         人气:909次
       《老桑树底下的乡愁》
    后记附录
    早在六年前,央视4台就推出了《记住乡愁》系列专题节目。作为一直钟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离乡游子、文学爱好者,我非常喜欢这一节目,几乎每期必看,百看不厌。
    无论时光如何变幻,那丝丝乡愁总是难以抹掉。乡愁是对家乡的深情思念,乡愁是对故土的怀想眷恋,乡愁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回乡义务编写了《影林乡贤》这部村史性质的书。回到第二故乡任丘油田我退休的企业,对家乡的惦念之情更加浓重,我深切地感到:“乡愁是一生的情”。因情所致,我决定再写一部反映乡愁的书。
    历时六年,书稿成型。全书由英烈篇、贤达篇、贵人篇、美文篇、资料篇等十部分组成,还有3篇序言和1篇后记,共计141篇26万字,其中不乏获奖作品。从2022年元月起,我和多位亲朋好友开始联系出版事宜,分别联系了四省一市以及境内外的多家出版社和出版公司,却屡试不爽。
    面对此景,使我这个愚人越发感到,当今,出书贵、出书难胜过百姓看病贵、看病难。有病,贵也得看,但出书,贵可以不出。
    我乃一介文学愚夫,退休多年,年逾古稀,一不用再考虑职称评定,二不用再追求升职发财。但作为一名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老战士、老教师、老作家,只想为“留住美丽乡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尽一点绵薄之力。2021年喜逢建党百年大庆,这本红书未能出版,今年,庆祝党的二十大召开,总可以献上一份薄礼了吧!没想到竟如此之难。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英烈,要心怀崇敬,要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可一些出版社的责编们在书的内容存留,尤其是英烈篇、贤达篇,难以达成共识。众所周知,“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不言自明,英烈、贤达是我最浓重的乡愁,实难割舍。
    山重水复,终于迎来柳暗花明。河北经济传媒促进会、河北张之洞研究会的领导,会刊《清风》的总编、副总编看到书稿,给予较高的评价和肯定,慷慨相助,使该书终于得以出版。在此,特向会长于永昌先生、总编郑卫民先生、副总编王希文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向精心为此书作序的故乡文友、作协主席何同桂、网络诗人回家深致谢意;向关心助力此书出版的老领导和乡亲文友姚治晓、任永堤、李海生、岳双才、胡业昌、朱文利、肖献法、宋振雷、于贵奇等深表谢意!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草根作家,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帮助下,能为党的二十大召开献上一份礼物,能为红色教育、传统教育、家庭教育增色添彩,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份精神食粮,深感欣慰!

                  赵树标(2022年4月12日)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