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子粮窝头情缘
肖献法
小小县城,车辆穿行,楼房林立,优美环境。
近些年来,外地特色小吃,越来越多。什么河间驴肉火烧、山东大煎饼、天津狗不理包子等等,品尝这些美食,风味有别,嘴留余香。不过,每次看到这些食品,总勾起自己少年的记忆,那是第一次吃合子粮窝头的味道。
1953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和伙伴达子,在我家分别看对方手相,观察手指上有多少斗?有多少簸箕?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歌谣:“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赶大车,五斗六斗做豆腐……”,手指肚上的纹理,是否决定人生的穷富,暂且不谈,俺俩只是自己找乐儿玩。
突然,传来达子娘的喊叫声,叫他去帮助推碾子。我和他一起来到街上的碾子旁,大娘正往碾盘上用簸箕倒粮食。这些粮食有高粱、谷子、黄豆、小麦,还有六十天成熟的黄玉米。我第一次见到掺和在一起的粮食,非常吃惊,不知为了什么。大娘发现我低着头,睁着大眼,赶忙告诉我,这叫合子粮,从粮食摊上的斗刮下来的。还说,中午让达子给我送去这种窝窝头。
那天中午,我托在手上看了又看合子粮窝头,好像两个闪光的金字塔,张嘴咬下一口,暄暄腾腾,筋筋道道,甜丝丝的,细嚼慢咽,口有余香。这是我少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品尝合子粮窝头。合子粮是怎么来的,我没有见过盛粮之斗,难道跟手指肚上纹斗相同吗?求知愿望心切,计划赶趟城里集,到粮食摊上去看个究竟。达子他爹杨先生,在城里粮摊上当会计,集集必到,利用星期天,叫达子与我一块去。
县城集日是农历一、六、三、八,10天4个集。很快等到了合适的日子,我和达子高兴地到了集上。当年的粮食摊,位于县公安局看守所北,是一个高高的土台子,面积有篮球场地大小。人群拥挤,低声商量价钱。交易市场在中间,地上铺着一块块口袋布。
我走到交易员身边,看到粜粮食之人用口袋往一个木制器具里倒高粱。原来斗这个样子,口大底小,用二尺左右的梯形木板制成,好像倒过来的升子,只是个头大很多,两边还有抓手。当年计算粮食重量不用称,而是以石、斗、升、合为单位。小学老师进容量单位:一石等十斗,一斗等十升,一升等十合,一合等十勺。
交易员手拿一块二尺多长,二寸宽的木板,在斗的上口慢慢一刮,掉在地上的粮食粒儿有限,合子粮的名称,也许就是这样来的。刮下合子粮后,交易员拉着长音儿高喊:“一号,买红粮一斗!”声音清脆,像歌声响彻整个粮食市场。
杨先生用毛笔记下一斗又一斗交易,散集后用褡裢装下分回的合子粮。
1953年春末夏初,县里取消了粮食市场,不允许私人买卖粮食。夏收后,又开始实行统购统销,国家开始收购粮食。使用几千年的装粮之斗,完成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合子粮就此消失了。
改革开放使国家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一天,我走进超市,橱台上摆放着黄豆面和小米糁。我的眼睛一亮,脑海里立刻闪现出合子粮窝头,满口生津,梦寐以求奢望的美食,很快就能摆上饭桌。家里的棒子糁和白面常年不断,加上这两样糁面,制成合子粮窝头的原料都有了,少年的美食定能再次品尝。我很快买了黄豆面和小米糁各5斤,带回家里。
各种糁面比例,我和老伴儿商量,决定棒子糁按六成,白面二成,黄豆面和小米糁各占一成。用温开水和面,但必松软,然后稍加一点小苏打和好,盖上帘子让面饧半小时,即可上锅用开水蒸,等到熟后,我咬了一口小窝窝头,细嚼再细嚼,真的找回了少年那次吃合子粮窝头的味道。
从此,每年冬春两季,隔三两天,我都要蒸上一锅合子粮窝头,有时还添加一点金丝小枣。也许这是一种营养食品,既能开胃,增加食欲,又能减轻老年便秘。
古诗云:“朝求升,暮求合”的时代早已过去,常吃合子粮窝头就是我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