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民:酷爱读书 自学成才

作者:赵树标         发布时间:2022/2/20 8:17:41         人气:1232次

   我的乡愁人物篇:

           刘志民:酷爱读书 自学成才

                  赵树标

            

    刘志民,网名柳枝明,男,中共党员,1977年参加工作,曾任乡纪委书记、县乡镇企业局纪检组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2010年退居二线,2019年退休。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会员,饶阳诗词学会副会长。

    因为母亲何会月在南善教书,他1959410日出生在离自己的村庄影林8里地的南善村。自幼一直在本村和姥姥相依为命。姥姥用朴素的语言教育他,长大以后要争强赌气地过日子 。刘志民也听话,一直在努力。            

    志民和我小弟弟年龄相近,是村小学的同学,合得来,关系不错。志民一直随我弟弟叫我大哥。退休后,回乡写村史,对文学艺术的共同爱好,使我们比一般乡亲交往得更多,联系得更紧,我们加了微信,无所不谈。

    志民和我小弟弟上小学,就赶上文化大革命,学校开批判会的时间比上课的时间还多,严重消弱了他们对文化和知识的学习。不过刘志民还算用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一直当班长也称排长直到初中毕业。村里召开批判会他经常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              

    刘志民前半生的爱好就是读书和下棋,后半生迷上了诗词歌赋。那个时候可读的书太少,他就想方设法去找去借。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他都是在初中毕业之前读完的。旁边放一本新华字典 。还有《烈火金刚》、《小兵张嘎》等等。读书,既填补了他空虚的心灵,又汲取了文学素养。                  

    在那个年代,学习不紧张。刘志民有空就去看两位舅舅下棋,有时一直看到半夜。下棋也就成了他一生的业余爱好。                  

    刘志民还有两个在外面工作的舅舅,是姥姥的本家,每到逢年过节,他们穿着光鲜体面地回到老家,村里人都很羡慕。在刘志民幼小的心灵里就产生了一个朦朦胧胧的理想,长大以后也成为那样的人。

    1977年,国家知青政策调整,可以安排一个子女就业。刘志民被分配到县拔丝厂工作。这个集体企业倒闭后,又先后到了地毯厂,棉织厂工作,直到1983年。这几年,他以每月二三十元的工资坚持订阅人民文学,文艺报,诗刊等报刊,还经常购买十月,花城,柳泉,小说家等等文学书刊。后来,又先后参加了山西刊授大学,河北函授大学的学习,比较系统的学习了中文专业的相关知识。为后来他咏诗填词打下了基础。                                  

    1985年元宵节灯谜晚会上,他遇到了时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县委党史办副主任的何同桂同志。何主任问他,‘你愿意到党史办工作吗’,他表示愿意。后经党史办请示县委领导 ,刘志民到了党史办工作。              

    在党史办工作9年,是刘志民收获最大的9年。                 

    在这里,几位领导何同桂、杨占邦、王书印、李运棉堪称良师益友,对刘志民工作上帮助,学习上鼓励,政治上关心,使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刚开始学习写材料,从学校学的那点东西差的太远了。领导们手把手的教。从布局谋篇,开头结尾到遣词造句,耐心细致,苦口婆心,鼓励他要“大胆下笔”。有领导们的帮助,加上自己的努力,慢慢的摸到了门道。到后来,不仅能独立完成领导分配的写作任务,还有几篇登在了市委编的《桃城烽火》,县里编的《滹沱风云》,以及省公开出版的《党史博彩》上。         

    在这里,刘志民更加刻苦而且系统的学习了中文专业的全部课程。要知道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是很不容易的。他在家里的墙上写下了条幅“闲谈不过十分钟”,还写了一幅“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以自勉。到1989年,他参加自学考试中文专业所规定的10门课程全部通过,拿到了毕业证书。1992年,他终于如愿以偿的转成了“国家干部”。                       

    在几位领导的关心帮助下,他在政治上也 取得了进步,19892月,他入了党。在这里,各级党委、政府也给了他很多荣誉:全省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地区优秀社教队员、全县优秀党员。从省委党史研究室到地委行署、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各种荣誉证书两大摞20多个。                                                                         

    在这段时间,他还对中国象棋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并且每年都参加象棋比赛,每次都取得名次和奖品。1993年,举办全县棋王战,刘志民取得第一,成为了饶阳首届棋王。

    19948月,刘志民调里满乡任纪委书记。乡里的工作千头万绪,和县直大不相同。用一些前辈的话说“特别能锻炼人”。

    对于不能说的人来说,讲话是一关。在村里开展工作要讲话,和各种人物打交道要讲话,在乡里某些会议上也要讲话。刘志民由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各种场合也可以从容不迫的讲,是被工作逼的,是后天锻炼的结果。有一次,在某村召开村干部会议,安排布置征收公粮的工作。会后,有的村干部反映说,刘书记讲话真厉害。

    那个时候,刚刚推行政务公开工作。这是纪检工作的一大块。从乡里78站到村里,政务都要公开。工作量很大。还有案件检查,廉政教育,都要谋划。所以谋划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

    在里满乡期间,纪检工作一直保持在全县的前三名。

    1998620日,刘志民调任官厅乡纪委书记。到了官厅,还是这些工作,只是工作量更大。

    20025月,刘志民调任乡镇企业局纪检组长。后与经贸局合并为中小企业局,也叫工业促进局,刘志民任副局长。到任后,刘志民先后分管纪检、机关、鞭炮、生产等方面的工作。两局合并后分管经济运行工作。

    在这9年,刘志民除了处理机关一些日常事务,开会,主要精力就是下乡,进企业,了解情况和调研,为县委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帮助企业搞培训和服务。到年终,按照县委政府安排,带队对各乡镇的工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然后还要在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四套班子联席会议上汇报。而且要井井有条,从容不迫。所以说,环境改造人也锻炼人。

    2003年起,刘志民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饶阳县委员会委员直至2011年。

    志民的学诗历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他参加了《诗刊》主办的“诗歌函授班”。按照老师要求,每个月写两首习作寄给老师,老师进行指导。虽然没有发表,但是老师经常给予鼓励。当时函授班还专门办了一个刊物《未名湖畔》,用于发表学员的作品。后期有一首诗被老师评价说“不错”,再修改修改就可以发表了。恰在此时,他调到乡镇去工作了。后来由于工作繁忙,就疏于读书,更不要说写作了。

    2010年, 退居二线以后,有了大把时间。诗人、作家老领导何同桂多次鼓励他写作。正好网络兴起,有了微信平台。文友善民把他拉进了诗词群。曹凌等老友都鼓励他写。于是又重新操笔,学起了格律诗。

    最初什么格律也不懂,以为七个字,八句,押韵就是“七律”,后来群里有老师指导,逐步懂了一些格律诗的“规矩”。也试着给微刊投稿。竟然发表了。这样更激发了他写诗的热情。边学边写,慢慢提高。201810月在微刊发表第一首诗。到2019年在纸刊发表作品并有诗词刊登于《中华诗词》杂志。

    近几年,在纸刊发表的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诗词月刊》、《北京诗苑》等刊物及各微刊。仅2021年在省级以上纸刊就发表诗词15首。同年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曾获第三届“中华诗词有奖征集活动佳作奖”,在衡水市诗词楹联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不完全统计,这几年他在纸刊和微刊发表诗词200多首。

                   “刘志民诗词”百度可见。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