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年唱响《老姐如母》

作者:赵树标         发布时间:2022/2/4 8:47:39         人气:1053次

                一介愚夫文学路(连载)

               六、中年唱响《老姐如母》

                        赵树标

在小遇挫折之后的这段时间,我生命中的多位贵人,出现在我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成就了我中期文学创作的小辉煌。教育学院副教授金耕晨老师,1986——1987年先后在教育学院学报,刊发了我的文学评论《没能闪光的金子》、《作家永远不能离开“本枝”》。1990年鼓励我完成了“开山之作”——故事集《尊师佳话》,时任局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油田文联主席的老领导姚治晓作序,19928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河北省新华书店发行。

这时,华北油田开发建设已走过15个年头,在为国家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文学创作,产生了一批有潜力的作者和一批优秀作品,为让他们脱颖而出,尽快成长,在花山文艺出版社的热情支持下,金耕晨老师为主编,邀请我做副主编,请姚部长当顾问,我们牺牲休息时间,殚精竭虑,于庆祝建党70周年的大喜日子,完成了这套由7本集子组成的《潜山石油文学丛书》,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的文学评论专著《没能闪光的金子》也同时出版发行。衷心感恩金教授,感恩姚部长。

此后不久,这种有利形势,催生了我的中年代表作《老姐如母》。1997年元旦,单位卫生所副所长彭大夫告诉我,他们卫生所张秀兰大夫的事很感人,建议我写一写,经过采访,果然不错,我把稿子迅速写就,给了报社,这篇稿子能成为一篇好稿、我比较满意的代表作,要特别感恩报社领导、我的同龄人魏社长。恢复高考,我们俩人同一年考上大学,他就读河北大学中文系,我读书河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同一年进华北油田,我们自称是“叔伯同学”。记得那是一个周五,他一个电话把我叫到了报社,直接了当对我说:“稿子我读了,人物事迹难得,要是一般通讯员写的,就算可以了,咱是大学中文系毕业,应该写得更好些,更感人!”

我二话没说,把稿子拿回来,再次进行深入采访,星期天也不休息,沉下心来修改重写,爱人见了问我,什么重要文章,大星期天也不休息?我说,写完了给你看。文章改好后,爱人成了第一读者,等她看完后,我问:“怎么样?”“心里有点搅和!”听了她的话,我暗暗高兴,因为我清楚她是一个不爱动感情的人,这次有所动情,说明我成功了。

周一,我把稿子给老魏送去,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只说了两个字“行了!”不几天,就由副刊编辑李文彦同志精心设计,配上两幅图片以整版的篇幅刊出。报纸一出报社就在油田尤其是主人公所在的器材供应处引发强烈反响,报纸被争抢一空,实在不够看,一些单位就一人念大家听。供应学校语文老师李艳秋给大家读着读着,自己先泣不成声了。物资总库几个年轻保管员读完《老姐如母》,也忍不住掉下了热泪,一时间,张秀兰成了人们议论最多的新闻人物。

张秀兰及其亲属和我接连不断接到电话。张秀兰的妹夫、时任华北石油卫校副校长的韩贵金讲,凡认识他的朋友和同事,看了文章后,或当面或通过电话,称赞张秀兰的高贵品质,并嘱咐他们要好好待承姐姐。局医疗事业管理中心和器材供应处联合召开“学习张秀兰先进事迹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学习张大夫的事迹,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华北石油报1997年度评奖,《老姐如母》获得最高奖项特等奖。1998年年初,推荐参加全国石油优秀作品评奖,获得副刊类一等奖,这一年我还被评为中国石油报优秀通讯员,为此,单位给我荣记个人二等功。

    此时,我已参加局文协会多年,并担任理事。文友、时任局党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的韩元涛同志,经部长、文联主席姚治晓同志首肯,亲自赴涿州和具体负责协会工作的杨绽英为我办理入会手续,我正式成为中国石油作家协会第379名会员。后来所在单位成立文协会,我担任主席。(待续)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