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有个"红色故事大王"
原创 岳双才
在华北油田,有一个被誉为“红色故事大王”的退休老人赵树标。他集老党员、老战士、老教师、老作家身份于一身,几十年如一日,把红色基因根植于血脉中,努力做红色基因传承人,被授予华北油田优秀党务工作者、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河北省关工委为其颁发“长期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荣誉证书。
赵树标是新中国同龄人,出生在冀中革命老区饶阳县,祖父当年是抗日积极分子,父亲是十几岁就参加抗日的小八路,叔父是参加过抗美援越的老兵,大姑是17岁入党的地下党员,家庭是“抗日堡垒户”……生长在这样一个革命家庭,他耳濡目染,从小就接受红色基因的熏陶和教育。
由于家境贫寒,赵树标的求学之路艰辛而漫长。他8岁时才上小学,一天高中也没有读,却靠着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吃苦精神,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奇迹般地考上了全日制大学本科——河北师大,成为村里贫苦农家第一个大学生。此时,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毕业时已33岁。
上世纪80年代初,赵树标大学毕业后来到华北油田工作,先是在位于天津减河边团泊洼的华北石油学校教书,90年代后,主要从事企业政工工作,并担任器材供应处党委宣传部部长,一直对传承红色基因情有独钟,热情有加。尽管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他经常加班加点,精心准备讲稿,年复一年地自发组织参与红色故事宣讲活动。
几十年来,赵树标不忘初心,执着追求,坚持讲好红色故事。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游园、进街巷,在不同公共场合为不同受众宣讲革命故事,传承优良传统。退休后,他痴心不改,一如既往,从青春年华一直讲到两鬓染霜,先后宣讲红色故事达200多场,听众达4万余人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色故事大王”。
赵树标年轻时投身军营,后来又当过教师和报纸编辑,经历阅历丰富,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发表过大量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为讲好红色故事,他坚持笔耕不辍,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的人事入手,自编红色教材几十篇,找准党史国史、英雄事迹、传统美德、红色家风、美好未来的最佳结合点,汇编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红色故事,做到有情节、有起伏、有趣味,故事性强,从而共鸣共情,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融入人们爱党、爱国、爱民的心灵深处。
为了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1990年,赵树标采写了长篇报告文学《铁人精神常相随》,刊登在河北省文学期刊《长城》杂志。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又陆续编写了《用音乐托起小太阳》《啊,西柏坡》《狼牙山,英雄的山》和《祖父的家书》《不能忘却的纪念》等一大批有关文章和故事,至今已有300多篇。
同时,赵树标利用业余时间编著的《尊师佳话》一书,旨在弘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代伟人尊师重教的品格,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退休后,由他撰写并已正式出版的《影林乡贤》和将要出版的《老桑树底下的乡愁》一书,以浓重的笔墨记述和描写了100多位英烈、贤人的红色传记故事,令人深受教育,受益匪浅。
党的十八大以来,赵树标在电视中看到习总书记在各地考察中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此情此景,更坚定了他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心和执念,立志走到哪就讲到哪,把讲好红色故事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年过七旬的赵树标经常深入油田社区和中小学,积极参加“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热情为青少年作报告,其红色丰富内涵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情节,都令人为之动情,为之感动。每次报告结束后,学生们都把他围起来,纷纷要求签名留念。
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赵树标还回到家乡河北饶阳母校,作题为《不能忘却的纪念》的专题报告,讲述“影林大惨案”的故事,弘扬抗战精神和爱国精神,并回乡义务主编传承红色基因的村史,地方电视台对他进行专门采访后,制作了4期专题节目《在讲抗战故事中传承红色基因》。他的家乡和工作地媒体《衡水日报》《沧州日报》和《华北石油报》等报刊,多次刊发他讲好红色故事的生动事迹,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
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为了把庆祝建党百年的宣讲稿、红色故事、课件编写好,赵树标常常忙到深夜,并一场一场地到油田学校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利用多媒体把一个个红色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他在采一学校作了题为《树理想信念,强报国之志》的报告,其中的励志故事令孩子们感动。每当报告结束时,同学们都自动起立向他致敬,并高举拳头发出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少年们铿锵有力的声音,飞出教室,在学校上空久久回荡。
赵树标讲的红色故事大都是自己采写,或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因此更具真情实感和强烈的感染力,2020年7月他的散文《怀念,不需要血缘》,通过对一位家乡老奶奶、抗战老人王三妮的怀念,用细腻的笔法和炽热的情感,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该作品在报刊发表后,还被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供专家学者研究使用。
赵树标传承红色基因从家庭做起,注重家风家教,形成了“爱国、孝亲、和睦、助人”八字家风,被华北油田和任丘市评为“文明示范家庭”和“文明家庭”。2021年7月,他带领全家从油田回到故乡,专程参观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耿长锁纪念馆,和孙子一起写出《红色精神永励后人》的同题文章,并受邀参加“鲁迅文学杯全国文化精英大赛”,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同获大奖,被传为佳话。
2022年1月8日,一篇介绍他讲好红色故事、题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大王》的通讯,刊发中国石油报社主办的《石油金秋报》上,并被其他新闻网站转载,人们被这位七旬老人的执着所感动,纷纷为他点赞。
作为一名老战士,赵树标可以说是普通一兵;作为一名老党员,赵树标可以说是平凡一员。
(油田关工委领导受省关工委委托看望慰问赵树标)
然而,普通可以因坚持而崇高,赵树标传承红色基因,30多年矢志不渝,实属不易;平凡可以因奉献而伟大,赵树标宣讲红色故事,30多年分文不取,实在难得。
新年伊始,有人问他:“你已过了古稀之年,还要讲到啥时候?”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将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一席话表现了一位老党员的拳拳之心和使命担当。
家乡电视台抗战故事专题节目采访赵树标
赵树标属牛,大家称赞他是讲好红色故事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2022年元旦刚过,他充满激情地写诗一首抒发情怀:
己丑饶邑诞牛人,俯首拓荒为黎民。
跟党前行六十载,愿做三牛奋终身。
————— 作者简介 —————
岳双才,河北晋州人,中国石油报华北记者站原站长。2000年,获中国石油首届百优新闻工作者称号;2009年,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举办,中国记协、中国企业报协会、中国石油报社等领导专家参加;2017年,获评《中国石油报》创刊30周年“十佳新闻工作者”。在新华出版社等出版《企业报头版头条怎么写》《源流活水正春时》《新闻无涯》三本新闻专著。爱好文学,作品分别刊发在《解放军文艺》《中华少年》《河北文艺》及《华北石油诗选》《华北石油报告文学选》(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文学报刊。
精选留言
春风:
不忘初心,老有所为;知识渊博,笔耕勤奋;阅历丰富,
永葆青春;甘为三牛,可敬可亲!
[[强][强][强] [玫瑰][玫瑰][玫瑰]
李零一
宣传赵树标,弘扬正能量。晨读老编辑,点赞岳双才。
同为退休人,都是好党员。讲好身边事,笔耕永不缀。
李燕
作者笔下生花,把主人公写成三牛奉献精神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牛的使命担当值得我学习,敬佩。
宁宁哥
老当益壮,志在千里!向同行老赵哥致敬[强][强]
赵树标
衷心感谢大家夸奖鼓励,我当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用扬鞭自奋蹄。为江山永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尽微薄之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会战老崔
岳双才是华北油田新闻写作大王,赵树标是红色故事大王,都是油田的财富油田人的骄傲 [[强][强][强]
(原载2022-01-17微信公众号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