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 永励后人

作者:赵树标         发布时间:2021/7/17 11:13:40         人气:2018次

编者按:

    这是两篇同题文章,而且写的是同样的事,同一个人,祖孙两代以不同的视觉和感悟,以满腔热忱,深情讴歌了,在共和国丰碑上,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模范人物耿长锁,值得一读,特此推荐!——高国彬

红色精神 永励后人

——耿长锁纪念馆参观记(一)

   赵树标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大喜日子,我又想起了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耿长锁。

八年前,应饶阳县委、县政府邀请,我从华北油田回到故乡,出席耿长锁精神研讨会,参加耿长锁纪念馆奠基仪式,和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衡水市委、市政府,饶阳县委、县政府、耿长锁的后人一起为纪念馆奠基,实乃人生之幸事。作为一名饶阳人,一名曾在五公村短暂生活工作过的人,一名有幸接触、认识、采访过耿长锁老前辈的人,我一直为家乡出了耿长锁这样一位杰出的领袖人物感到骄傲自豪。后来,大学圆梦,正式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后,耿长锁和五公村仍一直在我心里,耿长锁精神一直激励我工作、生活、做人。

我想,我的子孙作为饶阳人的后代,不了解家乡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人,不能赓续他的红色革命精神,实在是一件憾事。孙子大学放假了,儿子、儿媳任教的天津石油职业学院也放假了,于是,我提议回趟故乡参观耿长锁纪念馆,得到全家的赞同。

714日一大早,全家人就乘坐儿子驾驶的自家车,驶进大广高速直奔五公。写有“革命老区,红色五公”的牌楼映入我们的眼帘,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到达了目的地,这是儿子、儿媳和孙子出生以来第一次踏上五公这片红色的土地。

由于饶阳地域名人、《耿长锁传》的作者、我童年时的老师肖献法事先联系,纪念馆工作人员已在等候我们。全家人迫不及待地走进纪念馆,随着解说员详细的介绍和一个个展厅的参观学习,老伴和孩子们对故乡的这位伟人和他的崇高精神有了全新的了解,激动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943年,响应毛主席在延安发出的“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在烽火连天的华北平原上一个贫穷的村庄,诞生了一个由四户贫苦农民组成的“土地合伙组”,后来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五公村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民主革命阶段就办起这样一种具有较多社会主义因素的生产合作社,在个体经济的茫茫大海中建立一块社会主义阵地,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一个可贵的实验。在领军者耿长锁带领下,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五公村成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榜样,耿长锁以他的精神和人品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历史已经证明,四户农民开始走的道路,正是后来全国农民所走的道路。

一路走来,全家人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心灵的震撼越来越强烈。看到周总理称赞说“像老耿这样一辈子不犯错误的很少”,身为学院副研究员的儿子赵爱兵深有感触,他对我说:“耿老前辈一辈子不犯错误实在难得呀,这与他一辈子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一辈子廉洁奉公是分不开的,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深思!”对儿子的感悟,我连连点头。

走进耿长锁故居,和儿子同为学院副研究员的儿媳刘瑞楼特别兴奋,虽说她与我们不是一个地区的人,但同处冀中平原,生活与习俗相同,参观耿长锁故居,勾起她对童年所居院落的记忆,她没想到,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却诞生了这样一个大人物。他功绩卓著,位高权重,却一辈子保持农民本色,廉洁奉公,造福为民,实在难得!

参观结束,端庄秀丽的解说员为我们在耿长锁老前辈的汉白玉塑像前,拍下了宝贵的纪念照,革命老区、红色五公、耿长锁纪念馆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而耿长锁“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造福为民”的红色精神将溶入我们的血脉,永远激励后世子孙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奋力前行!


         红色精神 永励后人

        ——耿长锁纪念馆参观记(二)

             ◎赵乙达

我出生在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矿区,祖籍衡水市饶阳县。从小,经常听爷爷说到一个人——劳动模范耿长锁,可一直没有往心里去,近日,我们全家一起参观了耿长锁纪念馆,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没想到故乡出了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被开国领袖毛泽东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

714日,在爷爷带领下,我们一家五口动身前往饶阳县五公镇的耿长锁纪念馆。因为有高速,原本2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50多分钟。到达纪念馆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而醒目的汉白玉耿长锁全身像,底座雕刻有吕正操将军的题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他身后的“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十个大字也格外引人注目。在纪念馆大门,有一副楹联:“开合作先河,创集体大业,绽社会主义之花,居功不傲,砥砺奋进领军者;扎五公热土,连群众血脉,圆共同富裕之梦,潜德不耀,实事求是后世师。”参观完后,才理解到这副楹联对这位老英雄、老模范的丰功伟绩、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概括的非常好。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十分热情的接待了我们,非常热心的给我们讲解。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逐渐了解了耿长锁,1900年,耿长锁出生在饶阳县五公村,当时面对残酷的压榨剥削和艰难困苦的生活,使得耿长锁从小就有:“长大要联合穷乡亲守住地,种好地,让大家共同过上好日子”的梦想,长大后,他确实做到了,1943年,耿长锁最先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和乔万象、李砚田、卢墨林组织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1951年政务院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他所在的五公村也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1953年河北省第一个拖拉机站在五公村成立,五公从农耕时代迈向了机械化时代。1954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五公摄制了纪录片《走向康庄大道》。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大搞浮夸风,小麦上天梯,亩产五千一,但耿长锁顶住压力,坚决不放一颗高产卫星,不搞浮夸风,实事求是,在秋天获得大丰收。1959年,五公村开始建设发电厂,到1963年,五公发电厂的电能够满足五公村和周边村的农业和生活用电,之后他们又战荒丘、改盐碱、打水井、种果树、办副业、办工厂,使得五公村早就奔小康并走向富裕文明,耿长锁成为那个时代农业战线的一个杰出代表,五公村也伴随他的名字红遍大江南北。

耿长锁从土地合伙组组长到饶阳县委副书记最后做到省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职位,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即使他已经如此出名,他并没有选择到省城去安享晚年,而是扎根生他养他的五公村,和广大的农民朋友在一起,继续完成他“让大家共同过上好日子”的梦想。

作为饶阳人的后代,我为故乡出了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而感到自豪。他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造福为民”的宝贵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永记。而我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四学生,我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耿老前辈的红色革命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链接,作者简介:

赵树标,男,共和国同龄人,中共党员,退伍军人,文学学士,高级政工师,中国石油作家、散文家。30余年矢志不移传承红色基因,《尊师佳话》、《影林乡贤》、《没能闪光的金子》等多部著作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精神不死,人亦永生——怀念全国劳模耿长锁》发表在多家报刊和网站。

赵乙达,20006月出生在河北省任丘市,现为大学四年级学生,中学时代开始喜欢写作,现有多篇作品在报刊和网站发表。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