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方纪,“老桑树下”的人们想念你
赵树标
在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滹沱河,在滹沱河南岸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叫影林。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庄,曾是著名作家方纪早年从事过土地改革和文学创作的地方。他的长篇小说《老桑树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就是以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事为背景写成的。
早年,大学毕业前夕,我选中了方纪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撰写好毕业论文,在那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到了小说的故土我的家乡“老桑树下”——衡水市饶阳县影林村了解情况,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虽然岁月已经流过三十余载,但这里的人们,不论男女,不分老少,左一辈右一辈,都还知道方纪,大家称赞他的工作,夸奖他的为人,喜欢他的小说,关心他的工作、生活情况,这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一个作家,只要你对革命,对人民有贡献,任凭风云变幻,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在乡亲们的热情帮助下,我收集到了不少研究方纪小说的宝贵资料,论文顺利完成,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我无暇提笔写作,但去故乡了解到的方纪同志的工作和创作情况,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不写出来总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没做,心里不踏实。我感到写一写兴许能为当代以至以后研究方纪文学创作的人提供一点帮助,为家乡革命老区增加一点红色文化资源。
那是1947年的冬天,方纪作为土改工作团的一员来到了影林村,参加并领导了这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土改,是我们党进京执政前,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它砸碎了千年的旧制度,使亿万农民翻身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亿万农民喜气洋洋心向党。
三十多年过去了,一些当年和老方一起工作过的土改积极分子,对方纪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仍记忆犹新。那时,他年龄还不到30岁,精力非常充沛。乡亲们回忆说,他高高的个子,穿得是朴素而整洁的制服,宽宽的额头下一双明亮的眼睛,好像能把人的一切秘密都看透。他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走路、说话、办事都很利索。当时,虽然大家对他还不十分了解,但对他的革命经历和写作才能还是有个耳闻的,大家说,没想到,像他这样一个“老革命”、“大秀才”是那样平易近人,作风朴素。他住的是农家的土炕,吃的是红薯、棒子面窝窝头,抽的是农家的大烟叶,喝的是大碗的白开水。他的祖籍是辛集,和衡水紧密相连,说话乡音和饶阳近似,他很健谈,村里的人们都喜欢和他拉家常,说苦道甜。那时,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方”,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一口一个“老方”地称呼他。
影林村,是一个有四百多户人家的村子,在衡水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村庄,当时又是冀中区土改的一个先进点,饶阳县委机关也临时住在村里,土改工作担子很重。在土改工作队里,当时,方纪虽不是一把手,但具体工作里里外外都是他,宣讲中央文件,领导学习土改政策;走门串户,访贫问苦;发动群众,斗地主分田地;评定成分,建立组织,总结先进经验......哪儿也离不了他。大家说,那时影林村是土地改革的一面旗帜,方纪就是举旗人。正如当时民谣所唱:“官庄有老康(康克清),影林有老方,领导闹翻身,大家喜洋洋。”
在影林村的日日夜夜里,方纪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可他从没有显出过一丝一毫的疲劳。忆起当时的情景,当年的贫协主席孙成梁大爷激动地说:“老方为了俺们贫下中农的翻身解放,可是做出了大贡献,俺们至今感谢党,感谢老方!”
在这里,方纪忘我工作的同时,了解到了革命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大大丰富了生活,熟悉了农村各式各样的人物,亲眼看到土地改革运动为我国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了在这场大变革中贫苦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深刻变化,亲自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心情无比激动、喜悦,尽管工作繁忙,他还是挤出时间,以影林村为背景,接连写出了长篇小说《老桑树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及短篇小说《秋收时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地改革这场伟大的斗争。
这些小说(特别是《老桑树下的故事》)写出后,深受影林村和附近村庄人民群众的喜爱,小说还被出版社改编成连环画,人们争相阅读,互相传讲,小说中的故事、人物很快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们干脆把《老桑树下的故事》当作“影林传”。村党支部书记郭宝珠,在当年日寇“五一大扫荡”制造的“影林大惨案”中,一下子就失去了父亲、叔父和哥哥三位亲人,他在谈到方纪和长篇小说《老桑树下的故事》时说:“老方的这部小说,我们大家喜欢,因为他写的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经历的事。通过这部小说,日寇疯狂的‘五一大扫荡’,1943年的严重旱灾都记录下来了,冀中人民经历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反映出来了。”谈到这里,他特地举出一个例子:“小说中,赵老海舍生命村东关帝庙撞钟报警一段,就是革命烈士尹庆的英雄事迹。通过老方的描述,烈士的事迹得到万古流芳,也好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
记得方纪同志在谈到他的小说创作时曾说过:“虽然里面所写的生活,已成为过去,但过去了的生活,并不仅是历史,从过去的生活里仍可照见今天以至明天的影子。”方纪同志的小说,是严格现实主义的产物,他是力图把小说作为历史来写的,难怪影林村的人们把《老桑树下的故事》干脆称为“影林传”,作为村史来读。
在小说中,老方满怀激情为人们描绘了“老桑树下”的光辉未来,它曾激励人们去努力、去奋斗。可是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老桑树下”的人们斗来斗去依然没有摆脱贫困,在那场动乱中,方纪更是受到无端迫害。可是,不管怎么说,“老桑树下”的人们心中的方纪还是革命的老方。方纪的书看不到了,但小说中的故事、人物依旧在人们中间口耳相传。1981年,方纪的小说奇迹般地结集出版了,一个在省城读书的大学生买回一本,村里的青年们知道了,争相传阅。一个叫曹学珠的青年把书借去,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听他津津有味的朗读《老桑树底下的故事》。
我去了解情况,正值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送孙犁同志的《风云初记》,不少青年感慨地说:“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日子好过了,可文化生活仍很贫乏,就说老方的小说吧,我们想看,但买不到,如果电台也能给播一播多好哇!”
在影林采访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向我介绍当年方纪同志的工作情况和创作情况,更多的是关心和打听方纪同志的近况,实在遗憾,我和方纪同志还没有见过面,他的一些情况,我也是听人说和从一些报刊上了解到的。当人们听到,由于十年动乱,方纪同志身遭不幸因病致残后,都十分痛心,纷纷叹道:像老方那样一个精明强干、热情豪放、很有抱负的人被折腾成这个样子,实在令人痛心呀!当听到老方目前正在以顽强的意志进行锻炼和治疗,以争取拿起生花的笔,再为人民写作时,大家感动又欣慰,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在给老方写信时,替他们向老方表示问候,告诉他,“老桑树下”的人们想念他,欢迎他有机会重回“老桑树下”看一看。我欣然答应了。
方纪同志,请接受我的转告吧:“老桑树下”的人们想念您!
此文草拟以后的岁月里,我曾有机会两次去天津睦南道2号看望方老,亲耳听到、亲眼看到这位革命老人、老作家、老艺术家、老书法家的音容笑貌,感受到他对晚生后辈的疼爱和殷切希望,并得到了他赠与的著作和墨宝,实乃三生有幸。
方老辞世17年后,2015年,为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我回到衡水市饶阳县,编写村史《影林乡贤》,方老作为“乡贤”载入史册,他将永远活在衡水革命老区和老区后代人的记忆里。
1982年12月草于天津团泊洼,2021年4月改定于任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