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文集 > ----贾少君诗文集
寺庄轶闻
民风民俗-1
寺庄地处偏僻,外来的思想影响较少,故仍然保持淳朴的民风民俗。虽然村庄在天王寺旁,村民并非都是佛教徒,但是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他告诫人们活着的时候要多做善事,多积德。如果作恶事,死后就会打入十八层地狱,按照生前所做的恶事,要受割舌头、挖眼睛、上刀山、下油锅,用锯拉等刑罚,就是在阴间也饱受煎熬。
再加上儒家的传统教育,村民在处理邻里关系上,都以“和为贵,忍为高”的原则,能够互相谦让,真正做到邻里和谐。
·村容村貌
过去的寺庄村,是天王寺旁的清幽之处。周围有绿树掩映,小溪清流,草绿花红。村内房屋整洁,街道干净。村民自古以来就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习惯。每天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扫门前的卫生。如果那家门前杂乱,定会遭到乡人的耻笑,因此做起环境卫生时,就特别认真,唯恐做的不够彻底。门前从不存放杂物,即便是出圈,需要把粪放在门前,随之就运到村外,堆成长方形,并用土覆盖。这种注意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世代相传。
一般人家的大门前,有一块花岗岩的或者是青石的石条,供人们在此休息,进行交流。
寺庄村的街道,主要是南北走向。南面从大槐树起,到北口的影壁止。街两侧有四条横向的巷子,一条巷子通向东坑,三条巷子向西延伸。建房的材料不同,但是盖的比较规矩,房顶则用白灰与炉渣打成焦子,异常坚固。因此,每家的房上都可以晾晒粮食,非常实用。
·官房:所谓官房,就是村中公共的场所,是村人议事之处,俗称“官房”。地点在村中大街西侧,有一个独立的院落,建平房五间。
每逢过年时,屋内摆上三个供桌,上面放有木制斗形香炉,内放沙土,供焚香用。墙上挂上神案画像,用约三尺宽、五尺长的白布做成,布上彩绘各路神像。每年还要请专业画师,绘制新的神案,加上旧的神像,叠加在一起,每张供桌前,都会有十几幅神像。每年腊月二十八日,神案摆上供桌,供人们焚香礼拜,直至元宵节后撤供收起。
神案的管理,由村中路、张、贾、乔四姓的族长负责,每年轮流摆会,春节期间,全村人还要在官房聚会。
平日的官房,曾有走街串巷的说书艺人居住,穷人或乞丐也在这里栖身。
今天的村小学教室,就是过去官房的旧址。
·天王庙会: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寺庄村的庙会,地点就在大槐树底下,每逢这天热闹非凡,如同集市。小贩前来摆摊,周边村落的人们也前来赶会,有购物的、有上香的、有求神的、还有还愿的等。
这颗古槐,人们都视为神灵、尊为仙树,对它都顶礼膜拜。有人将红布挂在树枝上,或围在树干,以求仙树保佑平安。
适逢庙会这天,南北三村的“善友婆子”(即巫婆)都集中于此处,每人举着一面手鼓,手柄下有三个环,铁框呈圆形,鼓面蒙上羊皮。打开一个场子后,就来回走动,俗称“跑功”宣称大仙附体,口中念念有词,说是“咒语”。摇动手鼓,击打鼓面咚咚,铁环哗哗作响,好似一场表演。凡有人前来占卜,就会得到回答,告知吉凶。
庙会上,曾经搭台唱戏,吸引众多人员前来观看。上演的剧种,多为当地的秧歌戏,颇受群众欢迎。
·赶庙会:以上所讲的是本村中的庙会,对于到外村参加的庙会,村人称之为“赶庙会”离本村最近的就是石城村,据记载曾有大小庙宇九座,每年的庙会就有四次,即:农历的正月二十二日、四月初二日、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二日。石城村的庙会,规模之大、人员之众,是远近闻名。每次庙会,寺庄村的男女老少都是必到的。
庙会的内容,以时令产品为重点。四月的庙会,以农具和生产资料为主,七月的庙会,以瓜果梨桃和夏令产品为重点,十月的庙会,规模最大、产品最全,可以说是最大的一次。
庙会上有各种物品进行交易,农民也可以把自己的农产品到那里变卖,换会自己需要的必须品,与农村的集市无异。
既然是庙会,就会有香客,周围村庄的善男信女,有来庙里上香的、有还原的、有求佛爷保佑的。庙堂之上,香烟缭绕,钟磬齐鸣,好一派热闹景象。
在庙会上,更是值得称赞的,就是唱大戏。在同一个时间,石城村内曾经有过两至三台大戏对唱,而且演出的时间多到三至五天。在当时农村文化活动贫乏的年代,给群众带来了精神食粮,很受农民的欢迎。每次演出,都是人山人海,十里八村的人都前来观看。
过去的庙会,是农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是反映出当地的富庶情况。
·赶集:农村的集市,古来有之,是人们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在过去的年代,一般的村庄,没有商店,更无农产品的交换场所。因此,农民只能够到集市上,出售自己的农产品,换回生活上所需要的物品。寺庄人赶集,就是去石城村,石城的集市相隔五天。为农历的二日和七日,每逢这一天,周边村庄的人们,都集中到这里,却也热闹非凡。
在集市上,又分若干个独立的市场,为交易者提供方便。诸如:粮食、蔬菜、杂货、布匹、服装和牲畜等。赶集的人,都能够购买到自己满意的物品。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