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庄轶闻 四、寺庄寻古-2

作者:贾少君         发布时间:2013/4/5 14:47:33         人气:5742次

                                寺庄轶闻 

                                寺庄寻古-2

  ·九龙柏:在村北有一颗古柏树,生长奇特,树干并不高,但向两侧生长,呈倒八字形状。树干的直径,也需两人合抱,传说树龄也在千年以上。树冠犹如一条巨龙,它是村庄的屏障,更是一颗风水宝树,乡亲们称它为“九龙柏”,这在寺庄也是一景。此树于前几年毁掉,今已不存。

  ·石碑:在村内曾经有三块。

  一是在大槐树东面,有一座小土地庙,大坡上有一座赑屃驮石碑,据考证是明朝嘉靖年间树立的,现不知去向。

  二是在原天王寺内,有一座赑屃驮的石碑,据考证此碑是明朝正德年间树立的。现去向不明。

  三是在寺庄村大街北口,历史上曾经修建一个影壁,是挡住外面向街里的视线,也称作风水墙,在影壁中间,镶嵌着一块石碑,镌刻着寺庄的历史。

  过去寺庄村北的几个村庄,要去石城村走村外的大道,从泜河边过沙坡直接通向石城村。后来因平整土地,将这条大道破坏。在村北开辟一条新路,则由村北直入北大街,故将影壁拆除,石碑也不知道去向。

  ·北魏砚台:在过去平整土地时,在翻坡垴北发现一块北魏的砚台。

  ·古井:在东河的水库旁,在施工的过程中,挖出一口水井,在土层一米以下。这口水井,井口的青石条,清晰可辨,在石条上有两指深的凹槽,是人们取水时井绳磨擦留下的痕迹,这口井可知时代的久远,发现时井中泉水仍在涌流。同时,在井中还发现两个汉代的陶罐,据分析是先民取水时落在井中遗物。

  在村中还有一口正在使用的古井,村民俗称“官井”,建于何时,至今也无法考证。但是在井架的石条上,镌刻着这样一段文字:“道光十五年。”道光十五年即是1836年,据今已有175年。该井下面是青石条砌成,村民修井时,发现上面“不动不坏”四个大字,所以就没有更动,使用至今。全村有一半的人口,都喝这口井里的水,因为井深约九丈有余,下面是沙石地层,而且井水清澈透明,口味甘甜,当属矿泉水的品质。即便是大旱之年,井水也从未干涸。

                         古井之一 “官井”

  ·古瓷残片:在平整土地时,曾经发现过邢窑碗和残片。邢窑烧瓷,据历史记载起于隋朝而兴盛于唐朝,其窑址就在临城县境内,距寺庄最近的岗头村窑址,只有二十余里的路程。这里的先人,使用邢窑器具,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里的邢窑,到了元朝时期,开始衰落。但是。仍然有小窑在烧制日用品。

  同时还发现过宋朝的影青瓷片,影青瓷在当代是名贵瓷器,属于上层社会使用的器具。另外,在天王寺的“城墙”上,北也发现过宋朝定窑瓷片。

                                 古邢窑瓷片

  ·汉代陶壶:在村南坡修渠时,发现过三个完整的汉代陶壶。

  ·古代钱币:村民在挖土拖坯时,曾经发现战国时代的桥梁币。

                                      桥梁币

  ·丝绸织机:在临城县地区,早在汉朝就是著名的“丝绸之乡”,所产的白绫作为“贡品”,可与当时的蜀锦相媲美。据史料记载:所产白锦“色夺霜雪,色彩鲜艳。”“岁贡其锦,以充御府。”临城地区的养蚕业,随着历史的发展,丝绸业早已湮灭。但是到解放前夕,仍然保留着它的遗物。当时我家中就存有缫丝的工具,1937年“七·七事变”后,家人怕日寇追查索要丝绸,就将其毁掉。

  综上所述,可见寺庄村的历史轨迹,不妨我们对古代的寺庄进行一下描写。寺庄村东岗是一片茂密的丛林,北面紧与临城八景之一的“鹿庄樵歌”相连,村北的泜河水蕴育着良田,西面是郁郁葱葱的太行山,俊秀挺拔。村南的小溪静静地流淌,转向村东向北流去,注入泜河当中。天王古寺就修建在东河之滨,周边的沟壑长满了参天大树。古人讲:“天下名山僧占多。”历史上有人能够在这里修建寺院,足以说明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当然,这已经是过去的历史。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