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东北一农民拿一破布挂灶台挡灰10年

作者:高国彬         发布时间:2024/12/24 9:10:07         人气:73次

东北一农民拿一破布挂灶台挡灰10年,专家称是绝世珍宝

1963年的深秋,北风呼啸,枯叶翻飞。一辆吉普车,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着,车上坐着几位来自北京的文物专家,他们的目的地是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次出行,他们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寻找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也开始重视起文物保护工作。大量的珍贵文物,在战乱年代流失民间,亟待找回。这几位专家,正是国家派出的“寻宝小分队”,他们走遍大江南北,只为让那些蒙尘的珍宝重见天日。

吉普车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停下,专家们敲开了柴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走了出来,满脸疑惑地看着这些“城里人”。专家们说明来意后,老农热情地将他们迎进了屋。

屋内陈设简陋,一张土炕,几把木椅,墙上挂着几张泛黄的年画。专家们环视四周,目光最终落在灶台上方一块灰扑扑的布帘上。这块布帘,似乎已经挂了很久,上面沾满了油烟和灰尘,边缘已经破损,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和图案。

一位年轻的专家,出于职业的敏感,指着那块布帘问道:“老乡,这块布,能让我们看看吗?”老农一愣,随即笑着说:“这有啥好看的,就是块破布,挡挡灰尘。”说着,他伸手取下布帘,抖了抖上面的灰尘,递给了专家。

布帘入手,年轻的专家顿时感觉有些异样。这块布,虽然表面脏污,但质地却异常细腻柔韧,似乎是用丝绸制成的。他小心翼翼地将布帘展开,拂去上面的灰尘,一幅精美的古代绘画逐渐显露出来。


画卷上,一位身着胡服的女子,骑在一匹骆驼上,神情哀伤,却又带着一丝坚毅。她的身后,跟着一支队伍,他们行走在茫茫的沙漠中,风沙漫天,黄沙蔽日。画卷的右上角,题有“文姬归汉图”五个字,落款是“金代张瑀”。

几位专家围拢过来,仔细端详着这幅画卷。他们的呼吸渐渐急促,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幅画,正是消失了近百年的金代名画《文姬归汉图》!

老农看着专家们激动的神情,一头雾水:“这……这真是宝贝?”一位老专家激动地说:“老乡,这可是国宝啊!你从哪儿得来的?”

老农这才缓缓道出了这幅画的来历。原来,他年轻时曾在伪满皇宫当过差。1945年,日本战败,伪满洲国垮台,皇宫中的珍宝散落民间。他当时也“顺手牵羊”拿了一幅画,觉得画上的盒子挺漂亮,就带回了家。后来,他试着卖过这幅画,但无人问津,盒子倒是卖了个好价钱。于是,这幅画就被他当成了破布,挂在灶台上挡灰,一挂就是十年。

专家们听完老农的讲述,感慨万千。这幅千年国宝,竟然在一位普通农民的灶台上,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十年。他们当即决定,以国家的名义收购这幅画。老农欣然同意,他从未想过,这块挡灰的破布,竟然价值连城。

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文姬归汉图》装裱好,带回了北京。这幅画,最终被收藏在吉林省博物院,成为了镇馆之宝。


《文姬归汉图》,描绘的是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从匈奴返回汉朝的故事。蔡文姬在战乱中被匈奴掳走,在异乡生活了十二年。后来,曹操感念蔡文姬的才华,派人将她赎回。这幅画,展现了蔡文姬归汉途中的艰辛与不易,也表达了她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这幅画的回归,不仅让一件国宝重见天日,也让人们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件文物,一段故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文物无声,却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守护文化遗产。世事变迁,唯有文化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