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震撼!北斗七星竟藏千年隐秘,
真相曝光绝对超乎想象!
每当夜幕缓缓降临,黑暗慢慢吞噬白日的喧嚣。
站在一片开阔之地,抬头仰望,满天繁星闪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七颗排列成勺子形状的北斗七星。
从科学到传说
北斗七星的神秘面纱
网图侵删 版权属于作者
这组星星仿佛在邀请你进入一场古老的冒险。小时候,长辈们总爱指着天空说,迷路时可以靠北斗七星找到方向。北斗七星由七颗恒星组成: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瑶光。它们共同构成了大熊星座的一部分。除了天权稍暗一点,其余六颗都是2等星,亮度与北极星相仿,非常容易辨认。
这些星星不仅有科学的名字,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说。比如,天枢又叫“贪狼星”,开阳被称为“武曲星”,天权则有“文曲星”的别名。而“破军星”、“廉贞星”、“禄存星”和“巨门星”,虽然不太出名,但同样有着动人的故事。其实在我们中华文化中还有其他意义。
是什么呢?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他说用道德治国,就像北极星一样稳居其位,其他星辰环绕它转动。翻开古老的《甘石星经》,您会看到这样一句:“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这描绘出一幅黄帝驾临北斗,巡视天地的画面。不仅描绘了天象,更点明了北极星作为“帝王之星”的地位。
在我们中华文明中,观察天象意义非凡。认识北斗七星尤为重要。《鹖冠子·环流篇》说得清楚:“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古人还能根据斗柄指向识别四季变化,指导农耕。
古人眼中的北斗,并非我们今天熟知的七星,而是另有玄机。先秦文献中的一句话,悄然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北斗九星,七见二隐”。但为何现今人们只谈论北斗七星,而鲜有人提及北斗九星呢?这是否意味着,曾经的天空中,北斗真的由九颗星构成,其中两颗却隐藏不见?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北斗星是九颗还是七颗?这种变化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传说总是充满诱惑力,有人说左辅、右弼这两颗神秘的星星象征着富贵命运,但这不过是古代人的迷信罢了。科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中指出,由于地球自转轴方向的缓慢变化,即岁差现象,导致那两颗较暗的星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换句话说,因为它们太过黯淡,难以被肉眼捕捉,所以才有了“七现二隐”的说法。所以,古人从未否认过北斗九星的存在,只是那两颗星太过隐蔽,几乎无法看见,这才让九星的故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只留下七星的传说流传至今。
这种说法对吗?
2020年,河南郑州巩义的双槐树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历经八年深耕,您知道最震撼的是什么吗?是的,遗址心脏地带竟藏着九个陶罐,非同寻常,其布局暗藏玄机。无独有偶,百公里外的青台遗址,同样出土了九个陶罐,排列之妙,与双槐树遗址不谋而合。仿佛天空中璀璨的北斗星图在大地上的投影。两个地方,相同的数字,相似的布局,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答案在天上
北斗九星的流传之谜
重审古代文明的深度与广度
专家们确认,这些陶罐的排列与北斗星象惊人一致。传说中的“北斗九星图”竟然真的存在!这意味着5300年前,古人眼中的北斗星有九颗。这样的智慧令人惊叹。这一发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文明的深度与广度,揭开了一层又一层的历史迷雾。
问题又来了。双槐树和青台遗址的古人居然能布下北斗九星图!左辅右弼这两颗星现在几乎看不见,总不至于古人视力和如今的天文望远镜差不多吧。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现代学者分析认为,上古时期的左辅右弼两星应该比现在稍微明亮一些,可以肉眼见到。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们逐渐暗淡,最终难以被肉眼捕捉。这可能与五千多年前的超新星爆发有关。
怎么回事呢
《河图》中记载:“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 所谓“景星”,古人眼里的时显时隐的祥瑞之星,符合辅星弼星的特征。古人将超新星命名为景星,黄帝时期可能出现了景星,爆发出闪亮的光芒,与北斗群星一样光芒闪耀。于是上古先民误以为是北斗群星中的一个。由于超新星爆发很快就结束,于是后世就无法观测到了。或许,这颗景星的彻底消失,在当时还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
因此,黄帝时期这两颗星的亮度,尽管可能已经不稳,但偶尔依然能够看到。也就是说,北斗九星应该持续了一段时间,然后逐渐暗淡,最终肉眼不见,于是这一星象才会流传下来。因为如果5300年前突然就彻底黯淡不见的话,那么“北斗九星”的说法就不太可能流传下来。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时间足够长,这个神秘的星象才得以传世。
但是
北斗九星之谜
中国与两河文明的星图差异
十八世纪,西方殖民入侵揭开了两河文明的神秘面纱。在泥版文书上,西方学者破译了许多惊人的先进知识,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什么?就是天文学!
根据这些泥版文书记载,苏美尔和巴比伦等文明绘制的星象图与现代星相图几乎完全一致;他们对太阴月时间的计算精度只比现代差三分之一秒。更神奇的是,据说苏美尔人还发现了冥王星现代发现时间为1930年。这些发现层出不穷,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
中国考古发现了5000年前的星图,记录了北斗星的一个重大变化。奇怪的是,天文高度发达的苏美尔和巴比伦却没有相关记录。与中国一样,苏美尔的天文学也起源于农业需求,但泥版文书上没有发现他们观测北斗星的记录。
按理说北斗星在夜空中极为耀眼。苏美尔人怎么可能会视而不见?难道是记录北斗星的泥版被毁?或是两河地区四季不明显,北斗授时对他们不太重要?这个谜题至今未解。
到了巴比伦时代,他们开始重视北斗星的观测。泥版文书记载的巴比伦星象图中,他们将北斗星划归为大熊星座。并给它取了另一个名字叫“大车”,其中北斗星是七颗并没有九星的记录。耐人寻味的是,我们中国将北斗星称之为“帝车”,这与“大车”名字意思基本一致。这是否意味着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只是巧合吗
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时期,北斗范围内应该出现九颗星星。然而,他们却没有观测到这一现象,没有“北斗九星”到“北斗七星”的转变记录,更没有“七现二隐”的记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同样是观星,为何两地的侧重点如此不同?是他们不重视北斗星,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