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为什么始于山海关,终点为嘉峪关?
万里长城,一座蜿蜒绵延的壮丽巨构。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与壮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毅力。长城起始于河北省的山海关,终点则是甘肃省的嘉峪关。究竟为何选择这两个点作为起终点呢?
要了解长城起点和终点的选择,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一个事实:长城并非一道单纯的城墙,而是由城墙、城、障、亭、标等组成的庞大防御体系。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长城经历了多次修建和加固,其建筑风格和布局也是不尽相同。起点的山海关和终点的嘉峪关,在历史上分别代表了两个重要的时期和建筑风格。
嘉峪关作为长城的终点,因其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修建于明朝时期的嘉峪关坚固厚重,具备完善的守卫体系。它见证了中国辽阔疆域的南北交界,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重要节点。
在明朝时期,山海关是长城北方的重要门户,也是文化和经济交流的要路。它傲立于河北省境内,拥有壮丽的城墙和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山海关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也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线。
历史上,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了最早的长城,并将烽火台和城墙连接起来。随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使其不断延伸。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修筑工程,他动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几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而在明朝时期,长城进入了最后一个大修的时期,修筑的规模更加宏伟壮丽。
长城只修到嘉峪关,这既涉及历史传说,也涉及地理、军事和政治等实际因素。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跑马划长城”。据传说,秦始皇在决定长城修建范围时,提出了一个方案:让一个将官骑一匹快马,人马饱食之后,人不下马,马不停蹄,由山海关起跑,经由六国边界,能跑多远修多远。结果,这匹马跑到了嘉峪关附近时倒下,因此长城的修建便以此为界。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它反映了古代在决定长城修建范围时的一种随意性和偶然性。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河西走廊上最狭窄的地方,被誉为“河西第一隘口”。这里的地势险要,南有祁连山,北有黑山,是控制西域与中原之间交通的要冲。嘉峪关周围采用城墙防守,外围山地采用隘口防守,可保证河西走廊东段的安全无忧。此外,嘉峪关附近地区水源丰富,有利于军队的驻扎和补给。因此,从地理角度来看,嘉峪关是修建长城的理想终点。
在明朝时期,蒙古势力依然是明朝的主要威胁。为了防御蒙古军队的南下侵扰,明朝在北方修建了长城。然而,明朝的军事重心主要在北方,对于西域的控制相对较弱。嘉峪关以西的地区虽然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地形开阔、水源分散等因素,不利于长期驻军和防守。因此,明朝在修建长城时选择了嘉峪关作为西部起点,以确保对北方地区的有效控制。
明朝的治边思想具有收敛性特点,即注重内部稳定而非对外扩张。明朝统治者认为得到西域的土地和人民并不能为中原王朝提供有用的资源或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因此,明朝对西域采取了安抚和羁縻政策,并未将其纳入正式的行政区划之内。这种政治思想也影响了长城的修建范围选择。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