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中国又出一位“袁隆平”!

作者:媒体 报导         发布时间:2024/7/2 8:13:24         人气:362次

中国又出一位“袁隆平”!

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国人

中国又出了一位“袁隆平”!他的研究成果让粮食产量增长了1000亿斤,这足以供养5亿中国人。

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当代后稷”,也有人称他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这位科学家就是李振声。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Bj3HWDUc0XbfRqpoiaNS9aHWXLcibjBNnP6JlxA3iaMkHnCxqp0YwdiaR7ibbgOg4WJFc43UTUBwy2ThVKlBVDhE6Zg/640?wx_fmt=other&from=appmsg

 

在农业领域,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有袁隆平,北有李振声。他们分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和“杂交小麦之父”。

李振声先生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于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一个小村庄。在他11岁那年,家乡突遇饥荒,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饥饿的滋味。

在艰难的岁月里,就连榆树皮都成了救命的食物。榆树叶和树皮被吃光后,葱干、蒜皮也成了珍贵的食物,然而仍然有许多人被饿死。

尽管家境贫寒,但李振声的父母十分重视他的教育,甘愿舍弃一切也要供他读书。父亲病逝后,母亲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后来,李振声依靠哥哥打工挣的钱和亲戚们的帮助,读到了高中二年级。聪慧的李振声不想因为自己读书让家里负担更重,于是他毅然放弃学业去济南打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振声在街上看到山东农学院正在招收学生,并提供免费食宿。他决定去试一试,没想到还真考上了。

在学校期间,李振声努力学习农业知识,投身农业研究,由于小时候曾受过饥饿的煎熬,他发誓要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1951年,李振声从山东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当时,遗传选种实验馆有遗传组、生理组和栽培组三个课题组,李振声被分到了栽培组。

在这段时间里,他对800多种牧草都做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Bj3HWDUc0XbfRqpoiaNS9aHWXLcibjBNnPSe7LEicuAwNPowloA03tufny9j9Ob38HAoIJyoPNBruSia9icRSZnsv5A/640?wx_fmt=jpeg&from=appmsg

 

1956年,国家开始呼吁支持大西北地区的建设,李振声放弃了在北京优越的工作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前往了陕西杨凌的一个小镇。

抵达抵达这里不久后,李振声就遇到了一场严重的小麦条锈病。

小麦黄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被戏称为"小麦癌症",在发病时,小麦叶片上会布满金黄色孢子囊。在风吹过时,这些孢子会如同花粉一般四处飘散,迅速传播开来。

在那一年,全国小麦都遭受了大规模减产,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李振声认识到,缺乏基因多样性是导致小麦遭受大规模疾病侵害的核心原因。依赖小麦内在的资源来解决抗病问题是不可能的。

最终,他决心投身于小麦改良研究,坚持要为农民培育出能够抵御疾病的优质小麦品种。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Bj3HWDUc0XbfRqpoiaNS9aHWXLcibjBNnPFqvCgzZxuBn2iaEQMROL7QaRbhYuyQviaufiajsMJWAuBWmE85pDylok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因此,他开始在与小麦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里寻找抗病的植株。最终,他找到了一种专门用于牧草培育的偃麦草,这种外表普通的小草从不感染黄锈病。

接下来,他将偃麦草中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小麦上,选育出能持久性抗病的小麦品种。

为了解决小麦黄锈病这一全球性难题,李振声寻求了前所未有的方法,开始深入研究和探索远缘杂交。

为了获得可育的种子,李振声收集了偃麦草的花粉,对成千上万朵小麦花进行了人工授粉。尽管如此,他也只得到了寥寥可数的几粒种子。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李振声不懈地筛选那些既能抗病又能高产的植株,反复进行代际杂交,以重现小麦的优越性状。这种反复进行的杂交选育工作持续了整整25年。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带领团队成功地将偃麦草的抗病和抗逆基因转移到了小麦中,培育出了小偃麦八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以及小偃4号、5号、6号、54号、81号等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

其中,仅仅小偃6号就推广了1.5亿亩土地,增产了40亿公斤粮食。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Bj3HWDUc0XbfRqpoiaNS9aHWXLcibjBNnPmngSic1OqROqhuqqpqYIHHWgPKQh8VT753FKTyzGUXAM6SyFQVVjtib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随着这一杂交小麦种子推广到全国各地,人们纷纷积极尝试种植,结果第二年小麦的总产量竟然增加了数十亿公斤,这令人们对他赞叹不已。

1985年,李振声凭借着杂交小麦品种小偃6号的创新成就,荣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并于2007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李振声在杂交小麦育种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他成为我国当之无愧的杂交小麦之父,也因此有了“南有袁隆平,北有李振声”这句话。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其中小麦的总产量增加了694亿公斤,竟然超过了水稻。

尽管晚年之际,李振声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但他依然不停地寻找机会,前往各地的小麦试验田指导工作,甚至回到曾经奋斗的西北地区进行视察。

多年来,无论李振声身在何处,他都会将最新的种植技术带到田间地头。为了推广新技术,可谓是费尽了心,因为农民们一向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法,对新技术颇为怀疑。

面临这种情况,李振声也并未放弃,而是直接将技术送到农户家中,不断地宣传并亲自指导他们实施新技术的要点,甚至带着助手到农田里手把手地进行指导。

当农户们在第二年看到自己收获颇丰时,才逐渐对李振声表示由衷的尊敬,并争相邀请他前来指导。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Bj3HWDUc0XbfRqpoiaNS9aHWXLcibjBNnPkmFVxdBZXKTxiaSSJ19hnsHFc1zJCibElmnxSCOsZPQKfia5SnRyVaG5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李振声的经历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有不懈的奋斗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此外,在那些看似平静美好的岁月背后,一定有无数人在为你负重前行。让我们向李振声这样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