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节日

惊蛰节气介绍

作者:转载网上         发布时间:2024/3/5 8:18:38         人气:161次

惊蛰节气介绍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 ,太阳到达黄经345°,今年是35日交节。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在古时惊蛰当日,一些地方人们有用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惊蛰打小人驱赶霉运习俗。此外还有蒙鼓皮”“吃梨”“祭白虎化解是非等习俗。]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雷初动,发声启蛰,万物复苏萌发。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相传是因为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为了避讳而将改为了意思相近的字。

天文历法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自然节律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上划分为24等份,按黄经度数编排,每15°为一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为惊蛰节气,相当于阳历35日至6日之间。

气象变化

惊蛰—春气萌动一般每年在35日或6日,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从惊蛰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

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以及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等等,这些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伴随着气温大幅回升,春天的势力范围也随之明显扩大。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入春进度区别较大,在惊蛰期间,春季版图明显北扩,从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扩展到河南北部、陕西南部一线,至此,南方大部步入春天。北方大部虽然还处在冬季,但也会温暖许多。

中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