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事如烟

我的家乡--义卜寨村

作者:高国彬         发布时间:2023/6/9 6:48:05         人气:693次

             我的家乡--义卜寨村

高国彬撰写

义卜寨村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过去一个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如今在地图上能够找到她的位置。过去交通闭塞、出行不便,今天京秦铁路从村边通过,还建立一个车站。这就是---义卜寨村。

义卜寨村她南临渤海、北靠燕山,东距山海关有数十里路程,西与抚宁县接壤只有一水之隔。

这个村庄地处团山(俗称南山)脚下,历史上归河北省临榆县管辖。由于19547月撤销了临榆县建制,将义卜寨村划入秦皇岛市。

义卜寨村的位置,从地理环境上,应当说是一块风水宝地。她前面是郁郁葱葱的青山,东面是起伏的山岗,村西与村北是平坦的沃野良田。一条小溪从村南流过,到村西掉头向北,流入村北的大河。村中的房舍在绿树掩映之下,村民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

全村的建筑房舍,呈狭长地形。东西长、南北短。全村分东庄、幺街(gai)、西庄、后庄和河南几个部分。据统计,全村有400多户人家,村民有1192人,有耕地3600亩。

       悠久的历史

义卜寨村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由山东黄河故地,开始只有王、常、孙姓等几户人家,来到此地落户。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衍生息,人口增加迅速,已过百人,故取名“一百寨”村。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村民提出要永保正义之感,改名为“义卜寨”。之后,山东的高姓、赵姓、刘姓等人家,也相继迁入,村庄不断扩大。至今义卜寨村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

义卜寨前的团山(俗称南山),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舆地篇》记载:“团山在一百寨南,距城五十五里”。又记载“栖云寺在团山”从县志的记载中,义卜寨、团山、栖云寺的位置,都讲得清清楚楚。

在清朝乾隆二十一年,所编撰的《临榆县志》中,详细介绍了义卜寨村的地理位置,在团山脚下,深河镇以南,东距秦皇岛市区30华里、山海关60华里,西距碣石山60华里。

据史料记载,古往今来,变迁频繁。

商代,地属孤竹国。秦代,地属辽西部。西汉时期,地属幽州辽西郡临榆县。隋代,地属北平郡临榆关。唐代,地属河北道平州临榆县。元代,地属辽阳行省大宁路瑞州迁民镇。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置山海卫,地属京师永平府。清代,乾隆二年(1737)撤山海卫,置临榆县,山海关为县治所在地,地属永平府。民国2年(1913),地属直隶省渤海道临榆县,翌年改为津海道临榆县。民国17年(1928),地属河北省临榆县。民国24年(1935),地属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临榆县。民国34年(19459月,地属冀热辽区16专区临榆县。民国37年(1948)地属河北省秦榆县。

然而这一带在元朝以前,人烟稀少。团山(俗称南山)南北、深河两岸,还是森林茂密、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荒野。自明朝建立后,为了防止元人残余势力的入侵,洪武十四年(1381)设置山海卫,地属京师永平府。由徐达大将屯兵镇守,并筑山海关城。为了开发这一地区,这时便向这里大批移民。

     灿烂的文化

义卜寨村的村民,历来就重视教育。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高家就自办私塾,供高姓子弟就读。到嘉庆四年,高家新建了一座院落,俗称西院。这个院落是三进式四合院,在后屋的庭院中,就专门设立了书斋和学堂。即西厢房为书斋,东厢房为学堂,专供高家子弟读书之用。

这个学堂,地处后院,比较僻静。前窗外是花坛,后窗外是下院,树木成林,鸟语花香。无人员之喧嚣,无车马之嘈杂。室内雕梁画栋,屋内给人清新之感。房内有旁门与下院相通,便于学生出入。

到了清朝末年,开始接纳外姓子弟。这间私塾,一直办到民国初年,高国珍之父高老先生,就是这个私塾的最后一任老师。这间学堂,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还保持完好,只不过由主家存放杂物罢了。

由于坚持办学,培养了一批有文化之人。村中在清代曾出现一个举人和几个秀才。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建立。村中的私塾即废,新学未兴,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当时的民国政府初建,还无力普遍设立学校,只不过在县城和大的乡镇试验建立。

在这个时候,高湛田先生挺身而出,积极筹办村中小学。并主动捐款筹建,资金不足他便到京津两地和东北沈阳、吉林、长春和哈尔滨等城市,进行募捐。

当资金到位后,随即选择校址。经与村人共同商议,一致倾向于在本村寺庙内。其原因有二:

一是庙内地方宽敞,前殿与大殿之间,东西两侧足可以容下两排教室,不破坏寺庙的格局。况且后院可以当操场使用。

二是寺庙的位置,在村的中央,东、西庄的孩子都够得上。另外,选择在寺庙,还省去了重新征地,节约办学的费用,真是一举三得。

教室建成后,如何办新式学堂,村中之人还不甚清楚,周边村庄又无办学经验可借鉴。这时,高湛田先生只好到山海关求教。

山海关田家,是当地的殷实富户,自家出资于民国九年建立“田氏私立中学”,而且是县城中唯一的一所中学。高家姑奶奶嫁与田家,听说家侄要为村中办学,对此善举表示赞同,一口答应给予帮助。因此,义卜寨小学的施教方案,以及管理都借鉴田家中学。同时还聘请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郎香圃先生,来村任教。郎先生受田家之托,从县城来到村中,开始了他的漫长的教学生涯。

在一切筹备停当后,义卜寨小学于民国十九年正式开课,村中父老推举高湛田先生任小学校长。各家子弟都纷纷入学,凡入学者不收任何费用。从此,为村中培养新一代新人,迈出了第一步。

义卜寨小学课程的设置,是比较全面的。所开课程有:国文、常识、修身、图画、音乐和体育等,课外还要自修‘尺牍’一书。名为初级小学,而设立五、六年级,实为高级小学。为了交流学习经验,学校出版“义卜寨小学半月刊”,为十六开油印本,其内容为学校生活、学习心得、作文选登等,除供学生阅读外,还与周边学校进行交流。

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日寇的骚扰,学校被迫停办。19458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村中小学开始复课,重新聘任教员,校长则由村长兼任。谁料到不到一年时间,国内战争又起,国民党军队首先在秦皇岛登录,随后便迅速展开,占领重要城镇,整个地区处于国共两军犬牙交错的局面。各个村中都变成一个大战场,义卜寨村的南山也修建了国民党军队的据点,不断地对村中进行骚扰。两军相遇,曾经在村外发生过多次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无法正常上课,只好处于开开、停停的状态。

这阶段的学校,根本无安全感,其任教老师也更替频繁。先后有高国馥、惠达育、刘克瑞和王瑞琪等人。直到1948年底,临榆县地区全部解放,国民党军队彻底退出,才算安定下来,学校开始了真正的复课。

     美丽的山河

义卜寨村的南边有一座山,名曰“团山”,(俗称南山)成为村中的一道屏障,阻挡着海风的吹来。村北有一条河,昼夜不息地静静地流淌,名为“深河”。

整个村庄处于丘陵地带,出村后向南便步步登高,进入山中。向东便是东岭,高低起伏、沟壑纵横,向西和向北则是一片平坦的良田。

一个村庄既有山又有河,实为难得。在加上这里的湿润的气候,便于各种植物的生长,造就了许多景色。

关于山的记载,根据清朝乾隆二十一年的《临榆县志》称:“团山在一百寨南,距城五十五里。”这里说的“团山”就是指的村南的南山

山上有一座寺庙,名为栖云寺,这个寺庙在山的南坡,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还香火鼎盛,善男信女还络绎不绝的来庙上香,求佛保佑平安。

这里的山虽然不算高大,但是北坡也较为险要。悬崖峭壁,嶙峋巨石,景色各异。东坡上有一园石,高一丈有余,击打时能发出金属器的声音,人们都称之为“响石”。

山中的泉水,涓涓细流喷涌而出,经古寺流下。满山遍野都是高大的松树林,密不透风。灌木丛遍布山间,春天山花烂漫,夏天云蒸霞蔚,秋天遍地金黄,冬天白雪皑皑。四季景色分明。然而东坡上的泉水,不舍日夜的喷涌,顺沟壑潺潺流下,于村外汇成小溪,横贯村南蜿蜒而去,到村西掉头转向北方,与大河相汇。

假如您能够登上山顶,向四外眺望,周边景致尽收眼底。南面海上打渔船如在眼前,东面的山海关城墙,隐约可见,西望碣石山、北看燕山群峰伸向远方。

    关于河流的叙述。

村北的大河,虽不属于名川,但是在史书上也有明确的记载。据《抚宁县志》载:“抚宁县榆关镇西门外,有水南流。东屈深河堡流来之一水会又南流,至联峰山西而南入于海”。

另据《临榆县志》记载:“深河源出县之青石山苏子峪,至戴家河入海,河西为抚宁县界”。

经现代勘察,深河源于燕山深处北坊子村,经蜿蜒流至深河镇和东甸子村中间,遇到一座丘陵,属于花岗岩地貌,河水突然掉头向西,在义卜寨村北再向西流去,到西南方向的小米河头村,与榆河汇合后流经戴河入海。

在两县的县志中,清楚地记载深河的源头和流经地域,而且明确的记载以河为界,河东为临榆县、河西为抚宁县。

这条大河,不仅肥沃了两岸的农田,而且还调节了周边的气候。自古以来,就是在干旱之年,也从未干涸,只不过是水量渐少,河道变窄而已。河水出自山谷,又流经丘陵地带,河中都是白沙,即便是深潭,可以清澈见底,至于水中的游鱼,那是清晰可辨。

为了防洪,河两岸都种植树木和灌木,以防洪水的冲刷。久而久之,高大的树木居然是一道绿色防护林带,俨然成为村中一景。

       便利的交通

义卜寨村,周边的交通,却比较便利。当然,这是由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决定的。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它的地理位置,处在京东大御道上。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将军徐达置山海卫,将榆关马驿迁到深河镇,作为驿传机构。

到了清朝将北京定为都城后,皇室成员每年都要到沈阳,祭拜昭、福二陵。因此,历次东巡祭祖都要经过此路,有御道之称。原因是从北京到山海关去沈阳,是一条必经之路。深河镇在义卜寨村北面,相距三华里,只有一水之隔。深河镇正处在这条大御道之上,而且是重要的驿站。

这条大御道的作用,以及深河镇的历史地位。回忆过去的年代,在这条沟通关内外的大通道上,货物的运输、人员的往来,曾经是相当繁忙。深河镇又是官方的驿站,官员要在此地下榻,商贾也要在这里歇息。因此,茶楼酒肆、大车客栈,餐饮服务等行业,就应运而生。

这条大通道,也是兵家出入山海关的必经之路。明朝的军队攻打满人,满清军队入关也是走的是这条道路。就是到了近代,在解放战争中,1946年的解放军出关,1948年第四野战军,几十万大军入关,都走的是这条大道。这条道路,解放后经过翻修、加宽,成为水泥路面,重新命名为102国道。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义卜寨村南面修建了铁路,从天津到山海关,名为津榆线,距村中十余里的北戴河,设立了车站。这是一条现代化的运输线路,这对人们的出行,发展当地的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减轻了北边大御道的运输压力。

解放以后,到了1983年,国家新修了京、秦电气化铁路,从北京到秦皇岛。这条铁路从义卜寨村边通过,还设立一个车站,命名为“义卜寨”车站,从而义卜寨这个名字,传遍全国各地。

在义卜寨村的北面,新修一条电气化铁路,从山西大同到秦皇岛,于19881228日正式通车营运。

至此,在义卜寨村南北,只有几十里的狭长地带,就平行四条铁路,即:京山线、京秦线、大秦线和津秦线。在公路方面,有京沈高速、沿海高速,还有102205两条国道。这样密集的交通网络,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兵家必争之地

义卜寨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从明朝开始,当地就多次遭到战祸的骚扰。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十四日,清兵由北口入永平,越过抚宁县,直破深河堡。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直抵临榆县,以其主力攻打山海关。由于守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大战于石河一线,起义军大败。双方血战杀的天昏地暗,生灵涂炭,百姓遭殃。

到了民国年间,这一带又发生两次直、奉大战。19224月,直、奉两军在长辛店一线交战,奉军溃败。于5月进临榆县退守山海关,直军在后面追赶,奉军奋力抵抗。

19248月,直军吴佩孚以重兵抢占山海关。奉军张作霖在关外集结兵力,并派张学良、郭松龄两军进行正面攻击,1031日奉军占领山海关,直军全部溃败。

两次直、奉战争,军队所到之处,百姓遭到骚扰,其情形惨不忍赌。

村北的深河镇,1944年初设立据点,驻扎日军一个中队,修炮楼、挖壕沟。所有的民工都由附近的村庄摊派,建筑材料都在当地掠夺。村南山上的树木成林,遮天蔽日。日军多次砍伐,一部分运往外地,另一部分修筑工事。从此,南山的大树皆无,只剩下不成材的幼树了。

1943年,日寇为了运兵,修建了北戴河到深河镇的公路。名为“杨东路”,南起杨各庄,北到东甸子村。这条公路从义卜寨村中通过。完全是动员当地的民工修建的,所用财物均由各村摊派。

日寇以设立的据点为中心,经常向周边村庄进行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43年农历613日,日寇一支部队到义卜寨村,进行清剿,盘查可疑人员。追问八路军的行踪,无人告知。气急败坏的日军,采用压杠子、灌辣椒水等残酷手段,打伤村民多人,最后也是一无所获,天黑前抢走大批财物撤回据点。

日寇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与敌周旋,适时地消灭敌人。

仅以义卜寨村周边的战事为例,与敌交锋也有数次。

1943年八路军田川与烟筒山日军发生激战。

1944129日,临、抚、昌联合大队,一举拔掉海阳据点。

19445月,马骥率七区队一、二连在临抚昌联合县大队的配合下,攻下深河据点,击毙伪大队长张相臣以下40余人,生俘200多人。

19447月,马骥部与临抚昌联合支队在平市庄民兵的配合下,攻下深河伪军据点,击毙敌人40多人,俘虏100多人。

19458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村民本以为可以过上安静的日子。谁料到“前门驱虎,后门进狼”国内战争的硝烟又起。国民党的中央军又长驱直入,为了抢占有利地形,1945年的917日,国民党的第十三军和五十二军,在美国军舰的护送下,在秦皇岛登录。同年102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师,共一万八千余人,在秦皇岛登录。同年1111日,由美国海军20多艘舰艇,运送国民党四个师,在秦皇岛登录。为此,临榆县这个地区,共有国民党军队六万余人。占领了所有的城镇、要地和山口,并向周边地区扩散。

美国的军舰,停泊在秦皇岛港口。美军陆战队占据北戴河海滨,不断向解放区挑衅。

19459月,国共重庆和谈破裂后,国民党首先挑起内战,开始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为此,国内战争全面爆发。

这时的临榆县到处是战场,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对村庄狂轰滥炸。1947年在义卜寨南山顶上,修建了炮楼驻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因为这里居高临下,可以观察到深河镇的通衢大道,其距离在重炮射程之内。国民党军队的粮食,修炮楼的一切物资,都由周边的几个村庄供给和摊派。

村北的深河镇和烟筒山一线,1947年也修建了炮楼,驻扎国民党军队。

这时,国共双方的军队,处于胶着状态。

到了1947522日,冀东十二军分区部队万余人连续攻克榆关、深河、烟筒山等国民党军据点,全歼深河守敌国民党华北保安二团2000余人,活捉敌团长王子善。

19489月,正当我九十六团向烟筒山守敌发起进攻时,停在秦皇岛港的敌“重庆号”等舰艇,向我阵地实施拦阻射击,并掩护其步兵西进增援。我九十五团三营立即东进迎击,保障九十六团作战。九十六团向守敌发起猛烈攻击,一举攻占烟筒山据点,全歼敌暂编十五师三团九连。

19489月,我军三十三师九十八团,对义卜寨南山的据点,发起了攻击,全歼山上的守敌。

1947912日,为了配合东北野战军发起辽西战役,由区大队组织各村的民兵,将蔡各庄到南大寺的铁路破坏,扒开枕木、割断电线,阻止向东北运送军用物资。其中,义卜寨的民兵也有多人参加。

直到194811月,东北解放军大举进关,临榆县全境才算彻底解放。

至此,多年的战乱,终于结束,人民才过上平安的生活。

         村中的名人

   1、高湛田

在民国初年,私塾即废,新学未兴,在这种情况下,高湛田先生挺身而出,发起倡议建立村中小学。当即就受到村中父老的积极响应,于是开始筹备办学事宜。

高湛田先生率先进行捐助,村中父老也慷慨解囊。经统计办学经费还有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共同商议集资的途径。最后想出了走出去的办法,到各地募捐。因为当地的人员,在外经商者居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高湛田先生随即到京、津和东北几个城市,寻找故旧以及乡人,说明来意希望给予支持。这些乡人听说为家乡办学,此乃善举,都纷纷捐助。经过一番奔波劳碌,终于满载而归,经盘点办学费用已经绰绰有余。

经商议小学校设立在村中的大庙宇内,随即动工兴建,小学于民国十九年正式开课,各家子弟都纷纷入学,凡入学者不收任何费用。从此,为村中培养新一代新人,迈出了第一步。当时小学校的开支,都由高湛田先生捐助,村中父老推举高湛田先生任小学校长。

高湛田先生的办学精神,为学校呕心沥血,使学校越办越好,村民自发为高湛田树立石碑一块。立在学校的东侧,正面镌刻着“高湛田先生兴学纪念碑”几个大字。碑的后面由村民刘书元先生撰写的碑文。记载着办学的经过和所取得的成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批村中的青年,或继续求学、或参加工作,奔赴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但是这些人,都牢记小学的启蒙教育。据初略统计,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解放前、后大约有数十人之多。当时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能够出现这么多有文化的人员,其功劳在于重视教育的结果。

    2、高庆生

高国哲 字庆生(1927--1952),1949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任绥远军区政治部摄影员,后任原《绥远日报》记者等职。1951年调到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任助理摄影师。

195210月,高庆生随中国人民第二次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拍摄纪录片《慰问最可爱的人》。1017日,当他正在朝鲜平安北道成川郡石田里,拍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慰问志愿军活动时,突然遭到敌机轰炸,为保护摄影机,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赴朝慰问团归国后,在天津市工人剧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总团长刘景范,副团长陈 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代表于振瀛和天津市人民政府、抗美援朝分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等,都出席了追悼大会。

陈 沂副总团长在追悼大会上致悼词,天津市人民政府、抗美援朝分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代表分别讲了话,社会各界都送了花圈或挽联。

195212月,总政治部授予他烈士称号并追认为模范青年团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决定,将高庆生烈士抢救出来的摄影机,命名为“高庆生号”,并将这部机器交给最有成绩的摄影队使用。

      3、高峰

首席谈判专家 高峰

高峰是高维洲之子。高峰之父高维洲,是本村停办私塾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

高峰1954年出生,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20034月从湖北警官学院调入北京市,现任北京警察学院教授,二级警监,中国社会公共安全危机干预专家,中国首席反劫持谈判专家。

20047月,高峰出版了《反劫制暴战术谈判》一书,这本45万字的理论著作,填补了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反劫制暴战术谈判理论第一人”。

他创造出的社会公共安全危机处置与应对的理论体系,受到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

    4、举人 高鹭飞

高鹭飞,出生于清朝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科参加乡试,中为举人,当时二十五岁,是临榆县唯一考中的。

又据《永平府志》记载:“高鹭飞,同治甲子,年八十五岁重赴鹿鸣”。从史料记载中分析,八十五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还能够到数百里之外的省城,参加宴会,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是何等的不容易。不仅要有一个健壮的体魄,还要有一种精神。

高鹭飞八十五岁参加的鹿鸣宴,是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乡试后,在省城举行的。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续,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官员。

义卜寨村举人家府第,在后庄高家老院。高大的门楼,黑漆的大门,青石的台阶,门楼正面高悬“文魁”匾额,门两侧有石狮镇守。大门外两侧有高大的旗杆,前面有数颗老槐树。进入大门后,迎面是一道影壁墙,进入二门后,门楼上也悬着匾额。两侧是厢房的耳房,前边是正房与东西厢房,正房与厢房之间,有花坛相隔,种植灌木,其建筑结构均为四梁八柱的青砖大瓦房。院内所有走道,都是青条石铺路。这个宅院,到1948年土地改革时,门前的旗杆推倒,匾额拆掉,房屋分给其他村民居住。到此,多年的举人府第,从村庄中消失。

202368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