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残碑的来历
作者:高国彬 发布时间:2023/4/7 19:29:41 人气:698次
一块残碑的来历
高国彬
近日,经乡人介绍,故乡在施工过程中,挖出来石碑一块,上面镌刻着“高湛田先生兴学纪念碑”几个大字。这引起了我的思念与回忆,
家父名维澂、字湛田,原籍是河北省临榆县(现为秦皇岛市)义卜寨村人。热心于公益事业,在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初建。村中的私塾即废,新学未兴,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当时的民国政府,还无力普遍设立学校,只不过在县城和大的乡镇试验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家父挺身而出,发起倡议建立村中小学。于是便慷慨解囊,率先进行捐助。经统计办学经费还有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家父便到到京、津和东北几个城市,寻找故旧以及乡人,进行募捐。经过一番奔波劳碌,终于满载而归,经盘点办学费用已经绰绰有余。
于是便与乡人商议办学的具体事宜,关于小学校舍的位置,一致倾向于在本村寺庙内。原因有二,一是庙内地方宽敞,前殿与大殿之间,东西两侧足可以容下两排教室,不破坏寺庙的格局。况且后院可以当操场使用。二是寺庙的位置,在村的中央,东、西庄的孩子都够得上。另外,选择在寺庙,还省去了重新征地,节约办学的费用,真是一举三得。
方案确定后,随即动工计划兴建。义卜寨小学于民国十九年正式开课,村中父老推举家父任小学校长。各家子弟都纷纷入学,凡入学者不收任何费用。从此,为村中培养新一代新人,迈出了第一步。义卜寨村办学,不要政府经费,而且教学水平较高,立即得到县政府的认可。并由县教育局命名为“临榆县第四十初级小学”,随即纳入到政府的管理之中。
家父为办村中小学,真是呕心沥血,使学校越办越好,受到村中扶父老的好评,于是村民自发为家父树立石碑一块,立在学校的东侧,正面镌刻着“高湛田先生兴学纪念碑”几个大字。碑的后面由村民刘书元先生撰写的碑文。记载着办学的经过和所取得的成绩。
到了1947年村中进行土地改革,贫下中农提出,不能给地主阶级树碑立传为名,于是便把石碑推倒,扔于荒野,至此石碑不知所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批批义卜寨村中的青年,或继续求学、或参加工作,奔赴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但是这些人,都牢记小学的启蒙教育。据初略统计,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解放前有:高维洲、常肃新、高国植和蔚国祥等人,解放后大约有数十人之多。当时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能够出现这么多有文化的人员,其功劳在于重视教育的结果。
到1949年建国后,义卜寨小学纳入人民政府的管理之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揭开了新的一页。
2023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