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津门故里

杜明岑和他的《寒秋津卫图》

作者:马玉鹏         发布时间:2022/4/6 7:37:32         人气:1727次

            杜明岑和他的《寒秋津卫图》

                      马玉鹏

    人们常说,600年的天津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天津作为首都门户,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曾经饱受各种战乱,也是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开放城市,一部沧桑变化的城市历史。解放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天津的历史遗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话说天津卫”也成了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一位老画家,怀着“乡愁”,以饱满的历史情怀和担当,为历史立碑,为江山写照,不辞千辛万难,耗时二十年心血,以精妙的笔触,悉心绘制完成了百米长卷《寒秋津卫图》。长卷表现的是天津开埠后半个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题材。画中绘制建筑300余处,各种人物多达14600多人,对天津的运河文化、乡土文化、市井文化、雅士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等都绘制在长卷之中。100多个老字号、婚殇嫁娶的民俗,360行走街串巷的小人物上:吹糖人的,弹棉花的,卖茶汤的、拉洋车的、剃头算卦的、锯盆锯碗的、打把式卖艺的、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人物众多栩栩如生,真实的再现了当年天津市井风俗民情。画中的景物如马车、轿车、手推车、洋车(天津人称胶皮),以及国外进口的汽车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具有时代特色,令人叹为观止,为天津历史民俗文化宝库留下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令人震撼。正如一位资深文化学者所言:这幅作品已经超越绘画范畴,是一部天津历史和传统绘画的完美结合,是用绘画语言记录了天津清末民初历史的一部百科书。

    鸿篇巨制《寒秋津卫图》已入列入上海吉尼斯纪录。他的作者就是天津著名画家杜明岑先生。

    杜明岑自幼在运河边长大,对杨柳青年画可谓是耳濡目染,对天津民俗兴趣浓厚,这为他后来绘制《寒秋津卫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十分喜爱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杜明岑说:“张择端能画古代汴梁城,我何不画近代天津卫”,他要用画笔留住不断消失的老天津风情和记忆。他从1984年就开始了漫长的前期准备工作,构思画稿。

    100多年前的天津,即1860年至1920年,正是封建没落的清王朝向民国过渡的转型期,列强入侵中华给天津这座城市带来的深重灾难,在天津强行划出了“九国租界”地;同时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天津在教育、医疗、交通铁路,邮政电报,金融,司法,警察,军队等多领域都开创了中国近代风气之先,近代天津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缩影。由于列强入侵兵荒马乱,水旱灾害不断,很多景点逐步消失:‘官银号’没有了,‘铃铛阁’没有啦,‘城隍庙’没有了,‘炮台’没有了,鼓楼也变了。要真实展现清末民初老天津卫的场景,地点要真实,还得观众认可,这是最大的难题。

    “每个人都有怀旧情结,老年人要从我的画里找到“那年头”的感觉,年轻人要满足好奇心理,从这里了解天津的变化,我画的每个场景得有根据。”他先后拜访了几十位老“天津卫”,听故事做笔记;他走遍了档案馆,历史博物馆,踏破天津史志办门槛以及大小书店,阅读近百万字的史料;收罗1000多幅天津老照片,并请教罗澍伟、郭凤岐、何志华等文史专家,走遍京津很多地方坚持到各景点写生拍照。

              

    “老金钢桥”没了,现在变成红色桥了,几经周折找到一张外国人拍摄的金钢桥老照片,如获至宝,现在展现在画中的就是这个老金钢桥,好看极了;官银号拆了,后来改建了;鼓楼拆了一回又一回,现在我画的是清代的鼓楼;铃铛阁没有啦,一把火烧掉了,铃铛阁叫‘稽古寺’,也叫藏经阁,老百姓都叫他“铃铛阁”,因为风吹铃铛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这些消失的东西我都画出来了。我追求的是年代感,历史感和沧桑感,这样看着才过瘾,专家才认可。”

    人们的形象装束和建筑风格各异,人物市相丰富多彩。对画作的季节,杜明岑选定了秋天.由夏到冬的转变时期,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丰收季节,商贸繁荣季节,也是所谓‘二八月乱穿衣’的季节,这也是《寒秋津卫图》名字的来源。画家巧妙的利用这一时间上的变化期,在人物造型,环境配置,景物安排,画面构图和层次上,繁复好看。

    《寒秋津卫图》共分为十个画卷,每卷既独立成章异彩纷呈,连贯起来又是当年老“天津卫’全景呈现。

    作品纵向以南运河、北运河和海河为轴心顺流而下,以作者老家——著名醋乡独流镇为起点,直至大直沽(即直沽水寨),约为60华里;作品横向以分布在运河,海河两岸的历史风貌为特色,描绘出天津的文化民俗,风土人情的历史风情画卷,这十个画卷包括:

    “御河人家”的独流镇、杨柳青两大古镇的风土人情;

    “寺院紫烟”的津沽大湾子、吕祖堂,城隍庙,清真寺和义和团坛口具有代表性的百姓生活场景;

    “三岔河口”表现直沽寨漕运繁荣景象以及窑洼、炮台、金刚桥、金汤桥、望海楼、三条石工业会所等

    “北关老街”的北大关、估衣街、老字号八大祥、地方宾馆、老烟铺、鸟事等;

    “北洋新政”的直隶总督府,工艺总局、新北站、劝工会场、北洋女师、法政专门学堂、造币总厂、大悲院等;

    “东路殡葬”既厢风卫俗、大户人家出大殡,旗罗伞盖,僧道尼番,三十六抬大轿;还有官银号、正兴德茶庄、围城转的白牌电车、商贸繁荣景象

    “天后出巡”表现皇会盛典,民间百会出动表演酬神,以及城乡物资交流的场景;

    “鼓楼钟声”表现清代鼓楼,广东会馆,文庙盛典,津门八大家大宅门以及泥人张,风筝魏、刻砖刘、木雕刘等民间艺术群体;

    “老三不管”的打把式,卖艺的读书的,唱戏的和各种小吃种汇集于此;

    “直沽水寨”的酒厂、码头、渡口、天津机器局、武备学堂、天妃灵慈宫等。

    这十个画卷即有近代开全国风气之先的事物,又有老天津卫的传统风情;既有西方文化东渐,又有中国文化传承,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兼收并蓄的天津多元文化特色。

    当《寒秋津卫图》最先完成的《老三不管》卷完成后,杜明岑拿着画稿,请教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过目时,周先生看后鼓掌,高声赞曰"好一幅天津卫的《清明上河图》。”

    民俗学家谭汝为参观《寒秋津卫图》后写诗赞曰:“津门巨匠杜明岑,宝刀不老胆气横。紫毫叱起御河月,寒秋津卫图始成。”

    从艺70余年的杜明岑先生,如他的笔名“瘦牛”一样,一生紧跟历史脚步笔耕不辍,活跃在天津画坛,用画笔记录时代发展变化,他推出了表现杨柳青商人安文忠随左宗棠收复新疆,随大军经商的历史长卷《赶大营风云录》和由246幅组画的《津沽三百六十行》,为天津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在新冠肺炎爆发期间,杜明岑把关注点放在敢于逆行,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群体,用速写的形式创作《庚子战疫情》,歌颂了白衣天使和各条战线上的抗疫英雄,并自费出书,无偿捐赠给抗疫英雄和各大图书馆。

    如今杜明岑先生用桃李芬芳和满枝硕果迎来自己的米寿,他墨池不老,用如椽画笔描绘着他热爱的故乡天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风情画卷。

        谢谢杜明岑先生!

                           2022.3.26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