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津门故里

著名学者梅贻琦

作者:高国彬         发布时间:2022/2/8 8:12:12         人气:1947次

                 著名学者梅贻琦

                    高国彬

    梅贻琦(18891229日-1962519日),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先于明朝永乐时期从武进迁至北京,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人物生平

    1889年(光绪十五年)1229日,梅贻琦生于天津。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1904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1908年,入保定高等学堂。1909年月,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1910年,进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习电机工程。1914年,梅贻琦毕业于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机系,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15年春季,留学归国。同年秋季,梅贻琦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193110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

    1945年,日本投降后,梅贻琦回北平筹备复校,继续担任校长,到解放前夕。曾担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1962519日,上午1050分病逝于台大医院。

    人物纪念

    梅贻琦去世后,葬于台湾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花木,曰“梅林”。梅贻琦纪念奖章成为台湾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202228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